-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本報洛陽7月8日電 (曲昌榮、鄧超、劉愛國)積極探索扶貧開發新機制,搬遷扶貧、整村推進、產業化扶貧多管齊下,10年間,洛陽的貧困人口累計減少了30余萬人,5個國家扶貧縣農民人均純收入從2000年的1551元,增長到了2010年的4511元,有608個貧困村完成了對生產生活條件的徹底改造。如今,“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的開發式扶貧“洛陽經驗”已叫響全國。
“五山四嶺一分川”是對洛陽地貌最常用的描述。許多地方山連著山、溝套著溝,山民們甚至缺乏基本的生存條件。欒川縣白土鄉馬庵村村支書周成立,很多年前就有個夢想:“啥時候俺村能修條通往外界的水泥路??!”但讓老周沒想到的是,費盡周折把路修好了,卻沒看到村里明顯的變化。
從2001年起,在國務院和河南省扶貧辦大力支持下,洛陽開始積極探索扶貧開發的新機制。跳出過去單純修路、通電的舊有模式,洛陽提出了自己的新主張,那就是:“一個中心”――增加貧困群眾收入;“兩大主題”――搬遷扶貧和整村推進;“三個集中”――集中力量、集中資金、集中扶持。
2006年,國務院扶貧辦決定連續5年每年給洛陽安排1500萬元的專項資金,省、市兩級每年還各配套2000萬和1000萬元,洛陽市的搬遷扶貧工作開始進入大規模實施階段。
周成立終于找到了改變全村面貌的“鑰匙”:“只有搬出去,才能贏得更廣闊的天地!”鄉里早為大伙規劃好了家園:這片平整的土地緊靠鄉里最熱鬧的集市,在新家園里,有小學、敬老院、衛生院和休閑廣場。2006年底,馬庵村首批搬下山的村民,住進了新居。
搬遷戶從最初的觀望到后來的爭相搬遷,源于“三不變、一相同”的優惠政策,即原村的責任田不變、自留坡不變,原村民的生產自主權不變,與新家園舊有村民享有同等待遇。此外,洛陽還對搬遷戶中的青年進行免費技能培訓,并組織他們外出務工;對搬遷戶實現每戶一人就近安置就業;將生活困難的人全部納入低保。
《 人民日報 》( 2011年07月09日 0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