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實施“萬村黨建富民、建設美好家園”行動一年來初見成效
15日,記者從省委組織部獲悉,從去年起,連續3年在全省實施的“萬村黨建富民、重建美好家園”行動,目前初見成效。一年來,全省實施重點項目5001個,5000個重災村、貧困村、問題村永久性住房重建步伐明顯加快,70%以上農戶已搬進新家;98%以上的受災企業產能達到震前水平。
“5·12”汶川特大地震造成我省近萬個行政村受災,“萬村黨建富民、重建美好家園”行動整合了全省15家省級部門資源,實行省市縣三級聯動,采取班子隊伍強村、結對共建幫村、產業項目富村、民主法治管村、科教人才興村等措施,捆綁產業發展、基礎設施、改善民生等項目,進行集中建設。
實施班子隊伍強村,夯實災后恢復重建骨干力量。采取“受災村選拔、上級機關選派、非災區選任、一線考察識別”四項聯動措施,調整充實受災村、貧困村、問題村干部力量。對因災造成村黨組織空缺的1211個職位,從市、縣、鄉機關及非災區選派514人、后備干部中選拔424人、抗震救災表現突出的黨員中挑選273人,及時進行補充;對因災出現缺額的2432名村民委員會成員,依法及時補選;挑選了3437名大學生“村官”、抗震救災一線表現突出的優秀黨員擔任因災受傷村干部的助理。
實施結對共建幫村,形成城鄉互幫互助合力。深入開展“領導掛點、部門包村、黨員幫戶”活動,每個省直部門和受災市(州)的縣級以上部門定點幫扶一個以上受災村,結成幫扶對子9816個;1.6萬名機關黨員干部與2.3萬戶受災村困難家庭結成幫扶。廣泛開展 “一企聯一村”活動,5383戶重點工商企業和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與受災村結成幫扶對子,建立便民超市、板房超市6756個、農業產業化基地5140多個、農產品鮮銷網點3283個、提供就業崗位5.6萬人。
實施產業項目富村,促進災區經濟發展。實施黨建項目進村、優質服務入戶,省、市、縣組織部門聯動幫扶受災村,修復、開工重建受損村級組織活動場所2138個、遠程教育站點3168個,為270余萬災區群眾產業重建、設施重建提供優質服務。實施特色產業進村、項目扶持入戶,整合涉農項目及資金,深化“支部+協會”、“黨員農貸快車”,幫助受災村大力發展立村產業。目前,每個集中共建的村形成了“一村一品”、“一村多業”,農業產業化經營帶動農戶面達55%以上。
實施民主法治管村,村務管理水平明顯提高。大力推行以“強化村黨支部的領導權、保證村民小組的議事權、保障村民會議的決策權、落實村委會的執行權、完善農民群眾的監督權”為主要內容的民主管村“五權”模式,90%以上的受災村利用廣播、壩壩會、村民小組會、黑板報等形式,把群眾關心的抗震救災資金物資分配和受災群眾安置政策等情況及時公開。開展民主評議村干部及村干部 “述廉、評廉、諾廉”活動,13名村干部因安置政策落實不到位,受到“黃牌”警告,并被責令限期改進。
實施科教人才興村,為災區加快重建提供人才支撐。大力實施災區 “百萬農民科技培訓工程”、“兩萬名農村建筑工匠培訓工程”,培訓農民工163.7萬人次,93%以上的農民工通過培訓實現就業和再就業。健全災區農技推廣體系,組建了現代畜牧業、現代節水農業、地震災后恢復重建等科技特派員團隊551個,為災區恢復重建提供智力服務。實施新農村建設科技示范工程,選派6500余名醫療衛生保健員進村入戶,對災區干群進行心理撫慰,指導村級衛生站規范化建設;選派1.6萬人次農技、農機技術骨干指導受災村。目前,涌現出了彭州市新黃村、綿竹市棚花村、都江堰市高原村和安縣柏楊村等一批全省地震災后新農村建設科技示范村,居民人均增收超過600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