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在线中乱码,青青青国产最新视频在线观看,无遮挡免费一级毛片视频,激情国产原创在线观看

首 頁 要聞 發展觀察 新聞跟蹤 經濟發展 減貧救災 社會發展 全球招標投標 商務資訊 觀察思考 發展報告 數字報告 白皮書 中國之窗 世行在中國
政策解讀 宏觀經濟 區域發展
行業動向
行業規劃 金融證券
金融法規
貿易發展 工程項目 企業發展
國情公報 經濟數據 經濟名詞 采購商
發展要聞  -五月份中國CPI同比漲3.4% 創兩年來新高 預期再次加息調控  -中國通過電力加價 減少電廠二氧化硫排放 南堡油田鉆井將零排放 -中國新特區下一站:武漢長株潭在望 成渝新特區:優惠政策下月定 -俄公司稱東線石油管道至中國支線造價超4億$ 伊朗希望在華儲油 -中國南方洪澇災害已造成1063.8萬人受災 71人死 將再遭暴雨襲擊 -制止擇校費是城市義務教育治理重點 國民受教育水平將明顯提高 -央行新規:切斷恐怖融資鏈條 包括安理會決議所列恐怖組織 全文 -中國城市環境仍存在三方面突出問題 06年城市環境考核結果發布 -中國航空打造西部空中絲綢之路 新疆6月10日起開辦入境口岸簽證 -新車船稅7月起征繳 稅額上限平均提高一倍
設立扶貧貸款擔保機構是扶貧工作當務之急
中國發展門戶網 www.chinagate.com.cn  2007 年 05 月 29 日 
字號:    打印本文章 寫信給編輯

今年人大、政協兩會期間,溫家寶總理回答中外記者談及民生問題時,認為首先要著眼于困難群體,特別是農民。提出“一個艦隊決定它速度快慢的不是那個航行最快的船只,而是那最慢的船只”。現在,“最慢的船只”就是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最慢的船只”要提高速度,亟需強大的動力,亟需盡可能多地投入。

今年年初,國務院正式批復了《西部大開發“十一五”規劃》,國家規劃到2010年基本解決西部地區貧困人口溫飽和低收入人口穩定增收問題。

用4年的時間基本解決西部地區貧困人口溫飽和低收入人口穩定增收問題,以貴州省為例,絕非易事,將面臨嚴峻的挑戰:“十一五”期間,貧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要成倍減少。2006年末,我國農村貧困人口為2148萬人,比上年末減少217萬人,低收入人口為3550萬人,比上年末減少517萬人,四年后要實現規劃目標,每年平均要減少貧困人口537萬和低收入人口887.5萬。“十五”期間,貴州絕對貧困人口從310萬下降到255萬,低收入貧困人口從540萬下降到453萬,下降速度基本保持在每年11萬和17萬左右,要實現“十一五”規劃中的目標,今后四年,在不計因災因病返貧人口的情況下,貴州每年要減少絕對貧困人口63.75萬和低收入人口113.25萬,是“十五”期間每年減少人口的5倍多和6倍多。

越往后,扶貧攻堅的難度越大,需要投入的越多。剩下的絕對貧困人口和低收入貧困人口大多數分布在深山區、石山區、高寒山區和少數民族聚居區。

各類扶貧資金中信貸扶貧資金占比較大,但近年扶貧貸款卻在逐年減少。貧困地區財政拮據,要靠中央或省級財政轉移支付才能實現收支平衡,故扶貧資金財政投入有限,主要靠銀行貸款。據統計,“十五”期間,貴州全省共投入各類扶貧資金100億元,其中銀行貸款占66.3%。2002年到2005年,全省扶貧信貸資金新增投入為16.9億、16.3億、15.3億和8.3億,呈逐年減少趨勢。

扶貧信貸資金的逐年減少,最大的原因就在于發放貸款的金融機構是自負盈虧、自擔風險的企業,而扶貧貸款風險大、不良率高,尤其是到村到戶的小額扶貧貸款更是如此,金融機構望而卻步。

目前貴州省發放扶貧貸款的是農業銀行和農村信用社。農行已明確股改上市,實行商業化運作,今后要給股東最大的收益回報,將追求利潤最大化。農村信用社幾十年在農村經營,虧損主要靠自身逐年消化,風險大的不可能再放貸。所以,扶貧貸款的焦點問題是:金融機構發放該類貸款造成的損失由誰彌補和如何彌補?只有這個問題解決了,貸款才可能有大的增加。 ■ 靳斯慰,邵雁玲 /文

來源: 金融時報

相關文章:
云南扶貧辦:今年已累計發放扶貧貸款22億元
世行扶貧貸款惠澤達茂草原 三萬多農牧民脫貧
我國貧困地區扶貧貸款萎縮狀況調查
不容忽視的狀況—扶貧貸款萎縮 農民脫貧受阻
“一借雙貼”用活小額扶貧貸款
世界銀行將向中國中西部投放一億美元扶貧貸款
中國小額扶貧貸款利率高于央行水平被指高利貸
中國正在研究改進扶貧貸款 使窮人能夠獲得貸款
博樂婦女受益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小額扶貧貸款
扶貧貸款千戶農民受益 金融知識下鄉數萬農民歡迎
相關專題:
圖片新聞:
中國首列國產時速300公里動車組年底將竣工下線 明年批量交付
南方暴雨洪澇已致66死12失蹤 近900萬人受災 降雨仍將持續
更多 >>

觀察與思考
中國金融改革之路 六大焦點
· 2008北京奧運商機
· 07中央財政資金流向 三農重中之重
更多>>
中國發展報告
中國改革評估報告 / 中國數字報告
· 中國城市發展報告(2006年)
· 中國企業家看社會責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