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戶籍新政終于出臺。2月23日,上海公布了持有《上海市居住證》人員申辦本市常住戶口試行辦法的具體內容。
根據最新規定,持有《上海市居住證》滿7年,并同時符合持證期間按規定參加本市城鎮社會保險滿7年等其它4個條件者可以轉為上海戶籍。為了激勵部分持居住證的準上海居民加入上海戶籍,上海方面還推出了優先申辦上海市常住戶口的激勵措施,其中包括按個人在上海市直接投資(或投資份額)計算,最近連續三個納稅年度內累計繳納總額及每年最低繳納額達到上海市規定標準的可以不受部分常規條件的約束。
本報記者獲悉,在此戶籍新政推出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上海市委書記俞正聲曾多次接見上海戶籍制度改革方案參與人員。
據悉,上海方面還在細化部分條款,比如重大貢獻獎項范圍,計稅薪酬收入標準,技術管理和關鍵崗位范圍,投資納稅數額和用工人數標準等。
期待口子再放寬
在浦東一家半導體公司做封裝測試的劉女士對當前的居住證轉戶籍制度的出臺感到既高興,又沮喪,高興的是政策終于出臺了,看到了希望,盡管對于她而言需要7年才能夠轉成上海戶籍。
然而,一些條款引起了社會的爭議,其中引起最廣泛爭議的是一條名為“在本市被聘任為中級及以上專業技術職務或者具有技師(國家二級以上職業資格證書)以上職業資格,且專業及工種對應”的條款。
劉女士告訴本報記者,“我們公司是外企,但我們沒有中級職稱這種說法,但我有居住證,難道我不符合這個條件,就不能轉為上海戶籍么?”
據本報記者了解,在占據上海半壁江山的外企、私營企業中,有很多單位并沒有中級職稱這種制度,而事業單位、國有企業則往往設有相關評價體系,這讓部分人士感到“不爽”。
外界爭議更多的是,到底該如何衡量什么是“人才”:是證書衡量還是社會認可度衡量?
根據本報獲得的《上海市居住證人口轉戶籍人口的政策研究》內容,該方案建議按照工資資質,比如企業高層管理人才,中層管理人才,基層管理人才,以及正高、副高等專業技術人才,而并沒有盯住只有專業技術職務的人才。
總量調控也成為外界爭議的一個主要方面,根據上海戶籍新政規定,上海方面將對持證人員申辦常住戶口實行年度總量調控,符合條件的持證人員按規定排隊輪候辦理。超出當年調控人數總額的,依次轉入下一年度辦理。
上海市政府公布的數據顯示,上海現有常住人口約1900萬,其中戶籍人口約1300萬,約600多萬人沒有上海戶籍。據悉,上海市發展改革委人口綜合調控領導小組辦公室將負責根據上海市經濟社會發展狀況綜合平衡確定年度可以入滬上海戶籍的總量。
盡管上海一直強調必須考慮到城市的就業、環境、社會保障承受能力,但始于2002年的人才居住證制度,到2007年2月,主證也才有164257張。
因此,外界質疑,在入籍人數可控的前提下,即使符合指標條件的也不一定能夠入滬籍。
不僅如此,外界還表示,上海居住證轉戶籍口子并沒有開得很大。目前,上海市的居住證主要分為三類:人才類居住證、就業類居住證及投靠類居住證,擬開放的主要是對持有人才類居住證的人士。
外來農民工戶籍問題仍難解決
本報同時從上海市有關部門核心人士處獲悉,此前,上海方面制定出兩個版本的戶籍改革方案:A版本和B版本。其中A版本由上海市發改委(人口綜合調控領導小組辦公室)牽頭,而B版本由上海市人事局牽頭。上海市最終采納了B版本,也即此次上海市政府出臺的方案。
A版本主要是針對外來農民工的。但該版本這次被擱置。顯然,盡管上海在戶籍改革上開始邁出一大步,但上海對待外來人口的戶籍問題上,尤其是農民工問題上仍有較長一段路要走。
事實上,在上海的外來人口中,大部分是農民工等流動人口,而他們也是上海發展的重要力量之一。
參與《上海加強人才培育與引進調研課題》的上海公共行政與人力資源研究所公共行政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員張子良在接受上海本地媒體采訪時表示“調整增量人口結構,才能彌補本市勞動力特別是年輕勞動力的結構性短缺。”
上海市政府統計,外來勞動力主要集中在39歲及以下,占80.9%,其中大部分是外來農民工。
如何讓上海當地人不感覺到被邊緣化,又能照顧到外來人口的利益,成為上海這個特大城市必須面臨的問題。 記者孫小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