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3月5日在全國經常項目外匯管理工作會議上,國家外匯局表示,今年將深化外儲管理改革。如何實現更深層次破題,如何讓外儲在邁向強國進程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中國正在尋找新的答案。
隨著中國經濟的“跨臺階”增長,中國外匯儲備也經歷了爆發式增長,尤其是“十一五”期間,我國外匯儲備大幅增加,年均增長28.3%。從1996年中國外匯儲備底首次突破1000億美元大關到2006年突破1萬億大關,用了十年時間,而到2009年突破2萬億大關再到2011年突破3萬億大關,五年時間就邁過了三個臺階。截至今年二季度末,我國外匯儲備余額達到3.1975萬億美元,同比大幅增長30.3%,這占到全球外匯儲備9.4萬億美元的近三成,是排名第二的日本外儲的三倍,接近德國全年的國民生產總值(3.5萬億美元)。如果按照人均計算,3.2萬億美元外儲相當于我國每人持有2386.68美元;如果按人民幣兌美元匯率折算是2010年我國進出口貿易額的1.08倍,占2010年GDP的一半以上,外儲已經成為我國國民財富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并對中國參與全球化的方式和利益分配過程產生深遠影響。
然而,與其他發達債權大國的性質不同,我國的債權性質是典型的“官方債權國(也稱官方儲備國)”。如果一國的對外投資是以直接投資、私人性質的證券投資和其他投資為主體,可稱為“私人債權國(私人儲備國)”;如果一國對外投資是以儲備資產或官方貸款為主要形式則為“官方債權國”。
而從更廣義上的外匯資產來看,2011年6月末,我國對外金融資產46152億美元,對外金融負債26301億美元,對外金融凈資產19851億美元.在對外金融資產中,儲備資產32706億美元,占對外金融資產71%,外匯資產集中在政府手中,民間外匯資金蓄水池有限。從國際上橫向比較來看,美國官方的外匯儲備雖然只有我國的1/5,但是美國民間所持有的外匯價值達9萬億美元之巨;日本的官方外匯儲備為1萬多億美元,而日本民間所持有的外匯高達3萬多億美元。
官方債權大國帶來了較大的集中風險管理問題。經濟不斷累積以國際性貨幣持有的外國流動債權,所產生的貨幣不匹配將使國內金融市場的投資組合難以實現均衡,也使貨幣當局對貨幣和流動性的管理變得更加困難。自1994年外匯體制改革以來,我國中央銀行基礎貨幣投放的結構已經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外匯占款成為基礎貨幣投放的主渠道。這使我國的基礎貨幣供應被動受制于外匯供求,大大增加了基礎貨幣調控的難度。近年來,外匯占款存量占基礎貨幣存量的比例不斷提高,2006年已經達到108.49%,而外匯占款增量占基礎貨幣增量的比例,在2001年、2003年就超出了100%,2004年、2005年甚至超過200%。
另一方面,央行還面臨“不可能三角悖論”。在資本跨國流動渠道日益增多的情況下,提高利率會吸引以套匯、套利或套價為目的的國際投機資本更大規模流入,這反過來會加大沖銷壓力。也就是說,在國際資本流動自由度不斷提高的情況下,我們試圖穩定匯率,就必然難以繞開“不可能三角困境”,貨幣政策自主性受到嚴重挑戰。
從這個層面上講,同樣是出口和順差大國的日本經驗值得借鑒。隨著日元升值和產業轉移的推進,2005年提出由“貿易立國”戰略向“投資立國”戰略轉變,以提高對外資產收益率為中心,改善國際投資的結構和質量,提出要到2030年力圖把所得收支盈余對GDP的比率提高一倍。近5年日本每年海外證券利息收入在500億美元以上,日本企業的資本利得及海外進賬也極其巨大,所得收支盈余已經成為日本重要的外匯儲備來源。可見,官方儲備與民間儲備性質的區分才是決定一國外儲結構的關鍵所在。
對中國而言,如何改變官方儲備與民間儲備結構,真正實現從“藏匯于國”向“藏匯于民”的路徑轉變意義重大。在對外匯儲備結構考察中需要關注四大關系,即官方儲備與民間儲備的比例;美元儲備與非美貨幣儲備的比例;流動性高的資產與收益率高的資產的比例;放在美國銀行和分散放在其他國家銀行的儲備資產的比例。這四大比例關系可以概括為:安全性、真實性、流動性、盈利性四原則。
在這四大比例關系中,第一位是官方儲備與民間儲備的比例。儲備的重點放在民間不僅僅是“藏匯于民”那樣簡單,它首先反映的是一個國家的財富水平、儲備水平和匯率水平是否真實。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貨幣定價權越來越不依靠政府,只有民間儲備大于官方外匯儲備時,這個國家真正富強了,當企業和老百姓敢于持有外匯資產才說明他對本國貨幣更有信心,這個國家的匯率才是真實的。
因此,中國需要啟動新一輪外匯管理體制的全面改革,通過新的制度安排促進儲備結構的調整。首先,可以劃定官方外匯儲備規模。按照外匯儲備功能的多樣性,將外匯儲備分為基礎性外匯儲備、戰略性外匯儲備、以及收益性外匯儲備三個層次,各個層次均對應不同目標和相應的規模。在制定外匯合理規模的基礎上,將一部分外匯資產從央行的資產負債中移出,形成其它的官方外匯資產和非官方外匯資產;其次,建立多層次外匯交易市場體制,引入多元化市場交易主體,提供規避外匯風險的對沖工具,實現靈活而又富有彈性的外匯兌換機制。最后,在積極推進人民幣國際化基礎上,構建完整的“走出去”外匯管理促進體系:由國家對外投資向民間對外投資轉變,應該多為“藏匯于民”創造條件,放寬每年僅限兌換5萬美元的限制,暢通民間外匯儲備投資的多元化渠道,讓民間投資真正充當投資主角。(張茉楠? 國家信息中心、中國國際問題研究基金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