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在线中乱码,青青青国产最新视频在线观看,无遮挡免费一级毛片视频,激情国产原创在线观看

首 頁 要聞 發展觀察 新聞跟蹤 經濟發展 減貧救災 社會發展 全球招標投標 商務資訊 觀察思考 發展報告 數字報告 白皮書 中國之窗 世行在中國
專家專欄 政策解讀 宏觀經濟 區域發展
行業動向
行業規劃 金融證券
金融法規
貿易發展 工程項目 企業發展
國情公報 經濟數據 經濟名詞 采購商
發展要聞  -上海世博會呈現兩大創新亮點 動遷工作獲99%以上動遷居民支持  -廣州決定收回80宗閑置土地 堅決打擊囤積 下半年房價將加速上漲 -今年洪災直接經濟損失525億元 因災死亡652人 陜西洪災致16人死 -上半年我國大中型鋼廠實現利潤翻番 下半年鋼價不會有大回落  -滬深股市低開高走 滬指站上4400點 兩市總市值逼近20萬億元 -《優撫對象醫療保障辦法》8月1日起實施 優撫對象可享受3項優待 -3月末我外債余額$3315.62億 黑石大跌 國家匯投公司虧損5億美元  -5油企獲首批原油經營資格 民企可經銷成品油 高額投資成門檻 -上半年全國單位GDP能耗降2.78% 社科院稱GDP應控制11%內 -中國今年第六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
新聞分析:當前中國經濟發展是否過熱?
中國發展門戶網 www.chinagate.com.cn  2007 年 07 月 20 日 
字號:    打印本文章 寫信給編輯

當前中國經濟發展是否過熱?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李曉超19日上午在國務院新聞辦新聞發布會回答問題時表示,經濟過熱不過熱是一個綜合性問題,需要用全面的觀點去分析,要用發展的眼光去判斷。

在前幾天召開的全國人大財經委會議上,委員們認為,當前中國經濟增

長由偏快轉為過熱的趨勢更為明顯,集中表現在貿易順差過大、信貸投放過多、投資增長過快問題仍然突出;高耗能產業增長偏快,節能減排形勢依然嚴峻;物價上漲壓力持續加大,特別是一些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食品價格和住房價格上漲較快;引導資本市場健康發展的任務艱巨。

李曉超在19日的發布會上坦言,當前經濟運行中一些體制性、結構性矛盾依然突出,特別是國際收支不平衡,食品價格漲幅過高,節能減排壓力仍然很大。

但他同時認為,經濟是不是過熱,不能僅看增長速度,還要看價格,因為價格是反映總供給和總需求最綜合的指標,還要看重要物資的供應情況。他說,今年的價格變化具有明顯的結構性特征,主要是食品漲幅較大。

今年上半年CPI上漲3.2%,其中食品漲價拉動了2.5個百分點。與此同時一些商品由于供大于求,價格還在下降,比如交通和通信價格在下降,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價格也呈下降趨勢。

李曉超認為,支撐中國經濟發展的物質基礎和條件在明顯改善。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經過最近4年多的宏觀調控,中國基礎設施和基礎產業得到加強,累計發電裝機容量增加了2.6億千瓦,鐵路營業里程增加0.5萬公里,公路里程增加169萬公里,高速公路增加了2萬公里,綜合運輸體系的協同效應在增強。我們不能停留在原來的臺階上去看問題,而應該看到發展環境在變化,發展基數也在變化。

李曉超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對外開放度已明顯提高,不僅可以利用國際市場,還可以利用國際資源,滿足經濟發展的需要。同時也要看到,中國經濟發展的基礎也發生了變化,按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測算,2006年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略高于2000美元,社會經濟各個方面都在發生變化。

溫家寶總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在優化結構、提高效益、降低能耗的基礎上,2007年的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目標是8%左右。而上半年中國經濟增長速度達到11.5%,是否過快呢?

李曉超認為,實際增長比預期快,有很多原因:首先是中國出臺了一系列宏觀調控政策,有效地促進了經濟快速增長,另外世界經濟增長比年初預期的要好,也有利于中國經濟發展。美國經濟增速雖然比上年有所放慢,但好于預期。

針對當前經濟發展中的突出問題,國務院有關部門推出一系列穩定、完善和落實宏觀調控的政策措施,包括引導和調控資金流動,防止固定資產投資反彈,解決流動性過剩,淘汰落后產能,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業建設,加大節能減排力度,調整部分產品的出口退稅和出口關稅政策等。

國家統計局總經濟師姚景源認為,隨著一系列調控政策的逐步落實,下半年中國消費增速將會繼續提高,投資反彈將會得到控制,出口增速將有所回落,同時進口增速提高。他預計下半年中國經濟仍會繼續保持平穩快速增長的趨勢。

來源: 新華網

圖片新聞:
長江上游強降雨形成新一輪洪峰 三峽工程首次發揮防洪功能
中國將在北部灣重點打造石化和能源基地 緩解西南油品短缺
更多 >>

觀察與思考
中國能源發展戰略規劃/ 07年中國改革重點行業
· 中國經濟博弈高油價
· 投資技巧指南 答疑解惑直通車
更多>>
中國發展報告
中國改革評估報告 / 中國數字報告
· 中國城市發展報告(2006年)
· 中國企業家看社會責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