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英雄’這兩個字,我立即想到的是一首歌。”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學生王笛說。王笛所說的是幾年前很流行的一首歌——臺灣音樂人李宗盛作詞、作曲的《真心英雄》。這首歌中唱道:“燦爛星空,誰是真的英雄,平凡的人們給我最多感動。”
與王笛“英雄所見略同”的人不在少數。在中國新聞網發起的“我心目中的英雄”網絡調查中,對于“英雄一定是家喻戶曉的名人嗎”這一問題,超過百分之八十的人認為“不一定,英雄的含義見仁見智,平凡人也可以是英雄”。
截至記者發稿時,共有近四千人參與了本次網絡調查,其中六成以上的受訪者是三十五歲以下的年輕人。在回答“哪個中國人的名字會使你想到英雄”時,接近半數的人選擇了“毛澤東”,在六個候選人中排名第一。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夏學鑾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稱,這個調查結果完全符合他預先的估計。他說,當下的時代不是一個英雄的時代,而是一個世俗時代,一些人對英雄的崇拜偏向娛樂性、刺激性,但通過這個調查我們可以發現,社會主流的英雄觀沒有變,人們對英雄的評價有一些基本的標準沒有變,偉人領袖在人們心目中的崇高地位是不動搖的。
提起英雄,傳統思維總是將其與“舍生取義”、“力挽狂瀾”這些充滿宏大敘事意味的詞語聯系在一起,但本次調查顯示,對于“您所欣賞的英雄人物最打動您的是哪一種品質”,三成多的人選擇了“永遠保持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在四個選項中排名第一。
而對于“我們這個時代,是沒有英雄的時代”這種觀點,表示“不認同”或“不完全認同”的人占到九成以上。
夏學鑾表示,英雄時代應該是一個激情燃燒的時代,一個理性文化占統治地位的時代,比如古希臘的“荷馬時代”,從這個角度來講,認為當今這個時代是一個沒有英雄的時代,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世俗時代的特征之一就是打破了英雄與凡人之間的藩籬,因此這也是一個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英雄的時代。本次網絡調查顯示,超過六成的人希望自己也能成為一名英雄。
令夏學鑾感到擔憂的是,當凡人一旦成為英雄后,社會對他的道德要求過于嚴苛,使他不能再過凡人的生活。比如最近,被中央電視臺評選為“感動中國”年度人物的洪戰輝,在鄭州演講時推銷新書便遭受質疑。夏學鑾說,英雄人物應該為社會樹立道德標竿,但社會對英雄的要求過于嚴苛也會妨礙英雄人物的涌現。與夏學鑾的觀點相呼應的是,在本次網絡調查中,近四成的受訪者認為“社會應該有一種推崇英雄的氛圍,這樣才會有更多的英雄”。
在過去幾十年中,新中國的歷史上曾經涌現出許許多多的青年英模,他們曾在某一個歷史時期都被很多青年人視為英雄。但本次調查表明,只有不到一成的人對他們的事跡“很熟悉”。對此,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孫云曉表示,中國樹立的有些青少年榜樣,對于他們的宣傳過于“高大全”,這樣一來,青少年會覺得這個榜樣不可親不可信,自然也就不可學了,這是許多榜樣教育失敗的原因。
一位網友的留言或許可以作為本次網絡調查的一個注腳,他說:“我們對于英雄話題的探討,關注的是英雄背后蘊藏的一個民族或一個社會的人文精神、思想脈動與價值取向。黑格爾講過這樣一個觀點:一個民族有一些關注天空的人,他們才有希望;一個民族只是關心腳下的事情,注定沒有未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