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慶文手持簡歷,在浙江溫州技能人才市場尋找求職機會。蔡慶文是一名應屆大學畢業生,專業是比較熱門的電子商務,他把自己的“期望薪水”定為1000元。
起薪向低“看齊”
面對就業壓力,如今的大學生普遍降低了對薪資的預期。來自各地勞動力市場的信息顯示:部分畢業大學生的起薪已經低于農民工工資水平。
除了每周一次的現場招聘會,溫州市技能人才市場總是招工的老板一頭熱,前來應聘的技術工人少得可憐。“在這個富裕的沿海城市,缺的是技能型人才,甚至普工,不缺的是大學生。”蔡慶文說。
今年22歲的蔡慶文是海南大學高職學院一名應屆畢業生,來溫州找工作已有多時。他說,他的要求不高,工資有1000元,工作與自己學的專業相關即可。“然而工作依然難找,只好到技術工人市場尋找機會。”蔡慶文嘆了一口氣。
2007年,畢業大學生將達413萬,加上往年累積的未就業畢業大學生,即將邁進勞動力市場的大學生總量預計可達500多萬。就業形勢如此嚴峻,大學生對薪資的期望越壓越低。
在一部分大學生低薪就業,甚至零工資就業的同時,另一部分大學生或當搓澡工、捏腳工,或當保姆、環衛工人等。現實讓大學生拋棄了精神層面“天之驕子”的精英意識,以求得基本生存條件。
“腦體倒掛”現象?
上世紀80年代,我國曾經出現過“造原子彈不如賣茶葉蛋”的“腦體倒掛”現象。社會學者認為,這是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雙軌制”下,體力勞動者先進入市場經濟的結果。在市場經濟日趨成熟的現在,這種現象又出現了?
“畢業大學生起薪低是市場機制作用的結果,社會急需實用型人才,而大學生多是一些知識型人才,不受市場歡迎,自然就貶值了,”溫州市技能人才市場副主任李萍說。物以稀為貴,供不應求的技術工人比供過于求的大學生工資高也是正常現象。
實際上,市場機制迫使大學生重估自身價值。教育部門人士表示,“大眾化時代的大學生不能再自詡為社會精英,要懷著一個普通勞動者的心態和定位參與就業選擇和就業競爭。”
從整個勞動力市場來看,雖然部分大學生的起薪只有1000元左右,也有相當多的大學生起薪超過4000元乃至更多。分析人士認為,目前大學生群體的工資要比農民工群體高,依然是“腦體正掛”,但勞動力市場對大學生的擠壓現象客觀存在。
有評論者指出,畢業大學生進入社會之初,不必過于關注薪資的多少,要重視能力的鍛煉和提高,在自身的能力得到增長后,工資提高是水到渠成之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