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伴隨著國際收支的“雙順差“,我國外匯儲備持續高企,目前已突破1萬億美元。據預測,未來仍有可能以每年1500到2000億美元的速度增長。
外匯儲備的持續增加,使央行貨幣政策面臨巨大壓力,一方面為收購外匯投放大量基礎貨幣、致使流動性過剩問題日益加劇,另一方面被迫以發行票據或頻繁調高法定存款準備金率等措施試圖予以對沖,貨幣政策的獨立性程度大打折扣。外匯儲備的持續增加,客觀上也強化了市場各方的升值預期、不利于人民幣匯率的穩定,同時,如此龐大的外匯資金,其用途過于單調也引起了不少質疑。
因此,越來越多的學界人士對巨額外匯儲備的態度由喜變憂,并就如何改革現有的管理模式提出了不少有益的建議。其中較具代表性的有,央行只保留一部分用于匯率管理功能的外匯儲備(有專家測算約需7000億美元),其余部分用于投資。在投資內容上,除了現有的股權投資之外,一些學者還提出了石油能源等戰略性物資、增持黃金甚或劃撥社保基金、用于教育衛生事業等。
首先,筆者認為,將外匯儲備按匯率管理功能和投資功能分開是可行的。其意義有二,一是直接減少了官方外匯儲備數量,這既有利于提高貨幣政策的獨立性與自主性,也有利于維護人民幣匯率的相對穩定;二是有利于提高投資的專業化程度,用于匯率管理功能的外匯儲備主要投資于國際金融市場、其首要目標是保持流動性而非贏利,而用于投資功能的外匯可進行長期性投資、并將贏利性作為主要目標。因此,基于投資目標、內容等方面的較大差異,從專業化經營的角度出發,將二者分開是可行的。
但對于用于投資功能外匯的管理問題,筆者存有不同看法。目前,學界對此問題爭議較大,有“財政主導”和“央行主導”之爭。由于外匯投資的目標在于保值增值,因此筆者認為,對其管理并不存在所謂的“央行主導”或“財政主導”,而是要以市場化為導向、強調專業化的投資管理。
對當前應再成立一家投資公司之說法,筆者亦不贊同。出于國家長治久安的考慮,當前進行石油能源等戰略物資投資是十分必要的,但未必需要專門成立一家公司。首先,目前國際市場存在“中國買漲”的現象,即中國想買什么,什么就漲價,因此成立投資公司后目標過于明顯,反而容易在經濟上吃虧。其次,2003年我國已成立了專門對金融機構股權進行長期投資的匯金公司,此時再新設一個公司可能會出現人、財、物的重復與浪費。同時,兩家公司都要使用外匯儲備,也會增加管理與協調的難度。
因此,當前最好的辦法就是對匯金公司進行改造與重組,使其真正轉變為一家市場化經營的國有投資公司。為實現這一目標,筆者認為以下幾個方面尤為重要:一是要解決好匯金公司的外匯資金來源問題。由于國家外匯儲備對應著央行的人民幣投放,因此未來央行不能將外匯直接劃給匯金公司。可考慮在做實匯金公司的基礎上,賦予其發行公司債的職能,以發債所籌資金從央行購匯用于投資(必要時,此債券可由中央財政進行擔保)。
二是對于匯金公司的股權投資部分,要加強其派出董事的專業化、職業化程度。為此,應逐步將現有的由各相關政府機關選派董事的制度改革為通過市場化的公開招聘與考核來進行選拔,以增強其履職能力,通過形成有效的公司治理來獲取回報。
三是要擴大匯金公司的經營范圍,除了原有的股權投資之外,可增加戰略物資投資等部門,并充實專業化的投資人才。需指出,盡管該部分投資的政策性色彩較濃,但由于其具有長期存儲、緊急時出手的特點,因此一般不會發生實際虧損。
最后,需強調,由于外匯的投資功能是以商業化、市場化為主導,因此中央政府未來應加強對匯金公司經營業績的考核,同時,匯金發行的公司債券也有還本付息的壓力,因此匯金公司不能將外匯進行任何形式的無償劃撥,或投資于本應由財政負擔的教育衛生等公益項目。 (郭田勇 作者系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