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求校企合作的過程中,很多學校處于“剃頭挑子一頭熱”的尷尬境地,而北京聯合大學機電學院卻成功吸引了69家企業作為穩定的校外實踐教學基地———
“校企合作”如何調動企業積極性?
對李宇來說,在北京聯合大學機電學院的學習讓他獲益匪淺。畢業后,李宇在SMC中國有限公司生產技術課工作,由于踏實肯干、技術功底扎實,不久前他被選派到日本總公司進行為期3年的業務研修,讓公司的其他職員甚感羨慕。
提供企業需要的“現場工程師”,為生產一線解決實際技術問題———明確的辦學定位讓北京聯大機電學院受到許多大型企業的青睞。目前已有60多家企業成為學院的實踐教學和學生就業基地,而學院則成為這些企業的員工培訓或人才培養基地,校企互動相當密切。
摒棄傳統思維,向企業輸送好用的人才
“早在10年前,我們想給學生找個實習單位很難,要到處托關系,才有企業勉強答應讓學生來試試,而且只能一次兩次,建立不了長期合作關系。現在可不一樣了,每年到了招聘的時候,幾十家企業排隊到學院來要人,學生就業根本不用發愁。”對比今昔,機電學院院長張恩祥頗有感觸。
企業招人,不是招“最好”的,而是招“最好用”的。張恩祥說,現在很多工科大學生理論與實際脫鉤,特別是動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差、創新能力差,這是他們難以適應企業和工程技術部門要求的主要問題之一。
明確了這一點,學院在自我定位時摒棄傳統的思維模式,決定不培養一般意義上搞研究、開發的工程師,而是著力打造適應行業、企業和崗位需要的“現場工程師”,為生產一線輸送善于解決實際問題的技術應用型人才。
一些企業也正是看中了機電學院的這一定位。SMC中國有限公司人力資源部部長傅沛明告訴記者:“北京聯大機電學院的優勢就在于辦學改革意識強,從一入學開始就對學生進行擇業指導,引導他們樹立在制造業發展的長遠打算,愿意踏踏實實地從工廠一線做起。這種愛崗敬業的態度正是企業用人時最看重的。”
企業參與教學,實現良性“共振”
工科碩士畢業的小李今年到機電學院應聘教師,面試時主考官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如果讓你到實驗室工作,做實驗老師,你愿意嗎?”小李在欣然應允的同時見識到了學院對實踐教學理念的重視。
如何在教學中培養出技術應用型人才,是對學院教學模式改革的一大考驗。學院在走訪企業時,發現很多企業負責人都表示“希望招聘到有較高能力和素質的員工,但是,企業的培養資源和精力有限,愿意與學校通力合作,共同培養人才”,經過深思熟慮,學院決定把與企業的合作向前延伸,從臨近畢業時的實習、就業延伸到大一、大二,讓企業直接參與到人才培養的過程中,進行產學合作教育。
沿著這一辦學思路,2005年6月,機電學院成立了技術應用型人才專家指導委員會,邀請北京現代汽車有限公司、北京吉普汽車有限公司、SMC中國有限公司等9家北京現代制造業企業的知名企業家及行業專家擔任專家指導委員,隨時為學院在人才培養過程中遇到的困惑和問題“支招”。同時,各企業也就勢成為畢業生的就業基地,使學院較為穩定的校外實踐教學基地達到69個之多。
接下來,校企共同采取課程開發,選派中青年教師到企業定崗訓練,設立企業獎學金等一系列措施,使培養過程得到了行業和學科的雙重支撐,學校和企業開始形成良性“共振”。幾年來,學院投資用于實驗室建設的1200萬元中,來自企業的投資和設備贈送就價值近800萬元。37個實驗室全部完工后,將可同時容納750人進行近600項實驗和工程訓練項目。
用動手能力說話,贏得企業認同
現在,很多企業都把機電學院當成招聘一線應用人才的首選院校,時值去年12月,機電學院已有1/3的“準畢業生”確定了工作崗位。
就業順暢的關鍵在于學生的動手能力得到用人單位的認可。張恩祥院長告訴記者,在學院現行的培養方案中,實踐教學的學時比例由原來的32%上升到近40%,也就是說,每名學生4年中有40多周要呆在實驗室里,其中16周還將進入企業實習,直接和機器設備打交道,結合畢業設計完成一項真實的崗位任務。每年結合就業、校企合作進行畢業設計的畢業生超過50%,由此被企業留用的達30%以上。
在日前舉行的一次全國應用型大學論壇上,北京聯合大學校長張妙弟在發言中介紹了機電學院的產學合作教育模式,得到了很多與會校長的贊同。全國人大代表、江西藍天學院院長于果認為:“學校如果按照普通本科走下去,可能走20年、30年還沒辦法超過其他普通本科高校。走應用型大學之路是本科層次人才培養的創新模式,也是適應我國現階段發展的迫切需要。”
正是抱著面向首都現代制造業,為企業的生產、建設、管理、服務一線培養高級技術應用型人才的宗旨,聯合大學機電學院源源不斷地為生產一線輸送了大批有用之才,得到了用人單位的好評。正如北京現代汽車有限公司人力資源科科長趙耀平所說:“機電學院的學生上手快、知識扎實、工作踏實,在員工中表現很突出。”這樣的評語既是對機電學院學生的肯定,更道出了企業對校企合作效果的認可。(記者劉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