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教育創新實踐,照亮特殊學生生涯發展之路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記者 徐林)1月7日至8日,2025年北京市特殊教育學校職業教育發展研討會在北京舉行,主題為“深化職業教育創新實踐 促進特殊學生生涯發展”。
此次研討會由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北京市特殊教育研究指導中心主辦,北京市東城區特殊教育學校承辦。來自全國17個省份的60余所特殊教育學校的近200名書記、校長及干部教師代表共同參會。
北京市特殊教育研究指導中心主任孫穎
北京市特殊教育研究指導中心主任孫穎在致辭中表示,此次研討會是特殊教育與職業教育深度融合、協同發展的重要契機,對推動殘疾學生的全面發展意義非凡。她強調:“未來,北京市將繼續以學生實際需求為導向,優化職業教育資源配置,推動數智技術與教育的深度融合,同時,依托普通職業院校和企業的合作,建立開放式的職業教育實訓基地,幫助殘疾學生提升就業能力和社會適應力。”
中國殘聯教育就業部教育處處長崔瑞芳
中國殘聯教育就業部教育處處長崔瑞芳指出,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殘疾人教育事業,通過制定和修訂《殘疾人教育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以及實施《“十四五”特殊教育發展提升行動計劃》等政策,我國特殊教育與職業教育的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她強調,未來殘疾人工作將重點圍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一是擴大普通職業院校對殘疾學生的開放性,為更多學生提供職業教育機會;二是改革職業教育教學內容,結合殘疾學生實際需求制定專業課程標準;三是加強職業教育師資隊伍建設,通過專項培訓提升教師的專業化水平;四是推動產教融合,深化校企合作,為殘疾學生創造更多實訓和就業機會。
國家督學、中國教育學會常務副會長李天順
專家報告環節,國家督學、中國教育學會常務副會長李天順從教育強國的六大特質出發,分別介紹了思政引領力、人才競爭力、科技支撐力、民生保障力、社會協同力及國際影響力在特殊教育中的體現。他強調,特殊教育需要在支撐國家戰略與滿足民生需求、知識學習與全面發展、培養人才與滿足社會需求、規范有序與激發活力等方面找到平衡。他呼吁各方積極推動特殊教育與職業教育的深度融合,并通過技術支持、資源共享和體系創新,為特殊教育學校的職業教育發展賦能。
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職業教育研究所所長霍麗娟
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職業教育研究所所長霍麗娟在會上分享了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的戰略思路和發展路徑,她說:“當前經濟社會的數字化轉型和產業升級為職業教育提出了新要求,特別是在推進高質量發展的背景下,職業教育必須聚焦產教融合和數字賦能,以服務產業轉型和培養高技能人才。特殊教育學校應結合市場需求和學生特點,科學設置專業,開發適合特殊學生的職業課程與教材,并通過建設特色實訓基地和校企合作平臺,為學生提供真實的職業體驗和就業支持。”
中國殘疾人康復協會副理事長許家成
在北京星巴克公益基金會和北京融愛融樂合作開展的展心計劃——心智障礙者融合就業項目支持下,中國殘疾人康復協會副理事長許家成牽頭,組織進行了為期兩年的支持性職業樣本的編制和應用。許家成介紹,職業樣本的編制以《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和《“十四五”特殊教育發展提升行動計劃》為政策依據,結合國家職業技能標準,并引入國際先進的支持性教育模式,旨在通過開放融合的環境,逐步提升心智障礙學生的自主性和職業適應能力。目前已開發的20個職業樣本涵蓋多個領域,并在部分學校試用取得良好成效。未來將繼續結合數字經濟與新興產業開發職業樣本,進一步深化職業教育與特殊教育的融合,為特殊學生提供更多適應新時代的職業發展機會。
北京市東城區特殊教育學校尚省三校長
北京市東城區特殊教育學校校長尚省三分享了學校在職業教育領域的探索經驗。尚省三說,作為較早開展特殊教育職業教育的學校,學校通過“2+3+N”培養模式,構建家校社協同機制,搭建多維支持平臺,為學生提供從教育到就業的全鏈條支持。學校分層設定培養目標,依據學生能力規劃基礎生活、庇護性就業和支持性就業三個層次,構建“基礎+核心+延展”課程體系,覆蓋公共基礎課程、中式烹飪等技能課程和職業適應課程,幫助學生更好回歸社會、融入職場。“學校將繼續深化職業教育改革,推動特殊教育與社會需求接軌,為學生打造更加廣闊的發展平臺,”他說。
圓桌對話環節,專家學者和企業代表與就業青年與家長代表剖析殘疾學生就業的核心需求與現實挑戰。
研討會期間,北京市東城區特殊教育學校的教師們進行了公共基礎課、校本課及專業課的教學展示,四所學校的代表也分享了特教學校職業樣本的探索與實踐成果。18所特殊教育學校展示了各自職業教育辦學經驗與課程建設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