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農機創新“馬力”足
產品迭代加速,填補市場空白,高端化升級趨勢明顯
國家統計局12月13日發布數據顯示,我國糧食年產量首次邁上1.4萬億斤臺階。
農業生產季季接續、茬茬壓緊。農機裝備,對實現農業現代化至關重要,要大力實施農機裝備補短板行動。我國農機行業呈現怎樣的發展態勢?有哪些新突破?記者進行了采訪。
拖拉機從“手動擋”到“自動擋”
“我國農機行業總體處于結構調整期,市場呼喚以更新換代、技術升級推動產業升級。”中國農業機械工業協會副秘書長王鋒德說。
突破正在發生。
拖拉機是數千種農機具的動力源。在不久前舉行的2024中國國際農業機械展覽會上,近60家拖拉機企業帶來1500款產品。“開拖拉機不用換擋了,馬力大、操作簡單!”展會上,國機集團旗下中國一拖帶來了東方紅450馬力無級變速輪式拖拉機,這是國產最大功率無級變速拖拉機。
何為無級變速?
我國存量拖拉機大多采用機械換擋,這相當于汽車中的手動擋,由于作業情況復雜,機手需要頻繁踩離合換擋,勞動強度大。“實踐中,每個拐彎點,機手可能需要踩3次離合器,撥動4個不同的擋桿。”中國一拖技術中心拖拉機所所長徐書雷說,無級變速沒有擋位,操作時機手只需踩油門,系統自動匹配最佳功效,大大降低了勞動強度。無級變速代表著當前拖拉機技術的發展方向之一。
在市場上,一場動力換擋替代機械換擋的更新在進行中。
今年,濰柴雷沃智慧農業第1萬臺動力換擋拖拉機下線。相比無級變速,雖然動力換擋拖拉機換擋時仍需要機手手動操作,但操作從踩離合變成摁按鈕,降低了勞動強度。“今年我們已銷售了4000多臺動力換擋拖拉機,幾乎是去年全年銷量的8倍。”濰柴雷沃營銷總公司湖南地區相關負責人潘桂曉說。
拖拉機主要負責耕種;在收獲環節,大型谷物聯合收割機的突破,幫助實現顆粒歸倉。在2024中國農機推廣“田間日”活動上,雷沃谷神GS8180收割機亮相。這臺“麥田巨無霸”是國內最大喂入量收割機,每秒喂入量超過18公斤,每小時可收獲小麥超50畝。同時,收割機可配套不同割臺,實現玉米、小麥、大豆等多作物“一機共收”。
“農機行業大馬力、高端化升級趨勢明顯,產品迭代加速,大型拖拉機市場占比逐步提升。”王鋒德說。
新機型填補國內空白
包括三大糧食作物,越來越多農作物生產機械化有了可喜的變化。
2024中國國際農業機械展覽會上,鐵建重工帶來了全新的自走式鮮食(制種)玉米收獲機。“我國飼料玉米收獲機發展較早,行業較為成熟,但鮮食玉米收獲機還有很大發展空間。”鐵建重工新疆有限公司高端農機研究設計院副院長孫奎介紹,鮮食玉米果穗含水率較高,傳統玉米收獲機作業時會擠壓果穗造成表皮破損,嚴重影響鮮食玉米品質。“我們的鮮食玉米收獲機采用柔性割臺設計,可讓收獲總損失率小于3%。”孫奎說。
這頭,鮮食玉米機收有了解決方案;那頭,國產番茄收獲機也實現了突破。
中國番茄制品產量全球排名第二,新疆更是全球三大番茄重要產區之一,加工番茄產量約占世界貿易總量的1/4。“雖然加工番茄的種植、田間管理基本實現機械化,但采收仍基本依靠人工,人工采收費占番茄收購價的30%至50%。”內蒙古野田鐵牛農業裝備有限公司總經理王玉剛說。
今年,山東天鵝棉業機械股份有限公司成功研制出的首臺番茄收獲機,各項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這款番茄收獲機每小時可收獲85噸番茄。作為該產品的首批客戶,種植戶吳必春說:“從收獲效果看,含雜率只有2%,破碎率低至1.3%,機器價格還比同類進口產品低三成左右,好使好用。”
油茶果采收機正式進入產業化,1分鐘就完成1棵油茶樹的采收作業,做到只摘果不損花,能爬陡坡、能走梯田;國產辣椒收獲機批量上市,一臺設備8個小時可工作50畝地以上……“農機裝備補短板工作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效,不少機型填補國內空白。”王鋒德說。
農機實力提升,出口向好
實力的提升,推動農機出口向好。前三季度,我國農機出口150億美元,同比增長5.1%。其中,大中型拖拉機出口量同比增長13.4%;收獲及場上作業機械出口量同比增長45.4%;種植、田間管理機械出口量同比增長40.5%。
其中,六行采棉機表現頗為亮眼。采棉機是農業機械領域“含金量”最高的設備之一。近年來,國產采棉機市場占有率逐步提高,在采凈率、智能化等方面持續趕超國外品牌,實現了從“跟跑”到“并跑”。
以缽施然牌六行自走式圓捆打包采棉機為例,集采摘、壓縮、打包等功能于一體,一臺能抵1500人手工采摘,比國外進口的便宜300萬元左右。“今年,我們向烏茲別克斯坦出口采棉機300余臺。”新疆缽施然智能農機股份有限公司有關負責人說。
王鋒德坦言,我國農機行業仍存在不少短板,主要集中于“一大一小一高質”。一大,即高端智能大馬力農機裝備與國際先進水平仍有較大差距;一小,即丘陵山區農機裝備尚沒有取得完全突破,特色農業生產所需農機裝備還有欠缺;一高質,即農機裝備可靠性仍有待提高,高效率、低排放、低損失、精準作業農機是未來發展的重點。
值得關注的是,除了聚焦高端智能大馬力農機裝備的持續升級外,越來越多企業將注意力投向丘陵山區農機裝備。
我國丘陵山區農田約有7億畝,生產了五成以上油菜、六成以上水果、近八成土豆、九成以上茶葉。但由于地塊細碎、坡多埂多,土壤濕度黏性不同,長期以來面臨著無好機用、有機難用的挑戰。
今年,中國一拖向甘肅省22個縣區農機中心交付首批40臺東方紅MH804M丘陵山地拖拉機。這批拖拉機輪距只有1.1米,具備折腰轉向、轉彎半徑小,雙向駕駛、掉頭作業靈活等特點。徐書雷介紹,拖拉機還搭載了北斗模塊,可貼合地形按曲線進行田間作業,從而能夠種好那些相對細碎的不規則田塊。
相較于小麥、玉米,水稻種植機械化曾是一大短板。“我們的丘陵山地高速插秧機,設備開著走,秧苗在機器插值系統的工作下準確地插入泥土中,具有設計小型化、制造輕量化、維修便捷化等突出特點。”中國福馬江蘇林海動力機械集團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李崧說。
如何進一步補齊農機短板?王鋒德建議,應逐步建立起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政府扶持、產學研用相結合的農機裝備關鍵核心零部件研發體系,吸引多種資本投向基礎零部件行業,提高企業研發高性能產品的積極性。(李心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