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手有了二十四小時“加油站”(身邊故事看改革)
“天氣冷了,屋里等單不用挨凍。”
夜里1點。北京市朝陽區雙井街道二十二院街藝術區的全時驛站門口,“餓了么”騎手劉賽豪熟練地輸入智能鎖密碼進屋。接杯熱水,他就近找了把椅子半躺著坐下,給手機充上電,刷小視頻打發著等單時間。
劉賽豪送外賣剛滿5個月,11月開始跑起了“大夜”,負責接夜里的訂單。剛開始沒經驗,商場、寫字樓夜里不開門,遇到刮風下雨他難以找到合適的地方落腳,直到經同事介紹,找到了這個24小時的“加油站”。
全時驛站由雙井街道和企業共建,開辦已經3年多了。
驛站內,充電設施、桌椅冰箱、飲用水、免費泡面、應急用品一應俱全,置物架旁擺著兩張簡易折疊床,大家困了能打個盹。“夜里單數少、等單久,打開這扇門就是回了家,充個電、吃個面,夏天曬不著、冬天凍不著。”劉賽豪說。
天亮了。窗外人來人往、車水馬龍,驛站里也熱鬧起來。
過了早餐送餐高峰,美團騎手丁武福走進驛站,見到熟識的志愿者,忍不住念叨幾句:“剛才這商家出餐有點慢,卡了餐,差點超時”“有顧客聯系不上”……
“沒事就來歇歇腳、嘮嘮嗑,和這里的工作人員也處成了朋友。”丁武福說。彼此聊天的內容范圍越來越廣:哪個小區門口的攝像頭壞了、哪棟樓的樓梯間漏水了……送餐過程中看到的情況,丁武福一一記下,第一時間反饋給社區工作人員。
“城市與騎手‘雙向奔赴’,助力基層治理從‘接訴即辦’走向‘未訴先辦’。”雙井街道慶豐社區黨委書記劉海洋說,驛站既為城市的“奔跑者”建起一個“家”,也為他們融入城市治理打開一扇“門”,讓治理“變量”轉化為治理“增量”。
“對騎手們而言,全時驛站還是個真正的‘加油站’。”“餓了么”壹馳九龍山站的王志強說。
晚上9點,一堂視頻剪輯課正在全時驛站進行,授課的是一家科技公司設計部視頻主管,臺下聽課的是包括王志強在內的10多名快遞員、外賣員。
“走街串巷總能見到新鮮事,自己也想試著拍短視頻分享出去。多學點知識、多長點本事,將來就能多條路。”王志強說,“這里每周定時開課,前陣子開了電工課,幾個朋友學下來,拿了電工證。”
電工證、視頻剪輯、消防中控、互聯網營銷師……一旁的白板上,寫著“騎士夜校”幾個大字,下方整齊貼著十幾個標簽,騎手們一人一筆,畫“正”字投票,集齊了一定票數就能開門新課。晚9點到10點的培訓時間,也是瞅準了他們相對空閑的時段。
“不光有技能培訓,我還在這兒參加黨課培訓。”今年9月,王志強向所在社區黨委遞交了入黨申請書,“大家想著咱新就業群體,咱也想多做點事,回報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