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向科技強國,加強基礎研究的主要考慮
新形勢下,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著眼構建新發展格局,堅持“四個面向”,以服務國家戰略和引領高質量發展為主線,以重大原始創新和關鍵核心技術突破為主攻方向,以深化體制機制改革為根本動力,持之以恒加強基礎研究,提高原始創新能力,為加快實現科技自立自強、建設科技強國奠定堅實基礎。
加強基礎研究系統部署
加強戰略性基礎研究。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和國民經濟主戰場,在農業、健康、制造、材料、信息、資源環境、能源環保、社會治理與公共安全等領域加強應用基礎研究,解決制約國家發展和安全的關鍵難題,為創新發展提供源頭供給。面向世界科學前沿,聚焦戰略性前瞻性重大科學問題,加強量子科學、腦科學、合成生物學、干細胞、催化科學、空間科學等領域的超前部署,攻克一批世界科學難題,引領未來科技發展。
優化學科布局,構筑全面均衡發展的高質量學科體系。加大對數學、物理、化學、天文、地學等基礎學科的支持力度,加強信息、工程、材料、能源等技術科學研究,加快推動生物學、醫學和農業科學等生命健康領域學科發展。打破學科壁壘,大力推進學科交叉和跨學科研究。加大對新興學科,邊緣、冷門和薄弱學科的扶持力度。
打造體系化戰略科技力量
強化重點高校院所國家隊作用。推進實施“高等學校基礎研究珠峰計劃”,建設一批前沿科學中心,以國家戰略需求和前沿科學問題為牽引,組建多學科交叉大團隊,開展有組織創新,提升高校承擔國家重大戰略任務的能力。發揮國家科研機構建制化組織優勢,開展面向國家重大戰略和行業共性需求的定向性基礎研究,著力解決影響制約國家發展全局和長遠利益的重大科技問題,加快建設原始創新策源地。
推動國家重點實驗室體系重組。通過充實、調整、整合、撤銷、新建等方式對現有國家重點實驗室進行優化整合,創新管理體制機制,強化實體化運行,推動形成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融通發展的實驗室新體系。做好與國家實驗室的銜接,打造以國家實驗室為核心、以全國重點實驗室為支撐的中國特色國家實驗室體系。
布局建設基礎學科研究中心。加強基礎學科建設,在數學、物理、化學等領域建設一批基礎學科研究中心,培養和匯聚世界一流基礎學科人才,開展前瞻性、引領性和獨創性基礎理論研究和前沿方向探索,力爭催生新的重大科學思想和科學理論,打造開放創新、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創新高地。
提升企業基礎研究能力。支持科技領軍企業面向長遠發展前瞻布局基礎研究,深度參與國家科技計劃論證實施,牽頭承擔國家基礎研究任務。支持企業牽頭整合集聚創新資源,形成跨領域、大協作、高強度創新基地。優化企業內部創新環境,鼓勵企業引進高層次創新人才,掃除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間人才流動機制障礙。
培育壯大基礎研究人才隊伍
培養造就世界級科學家和領軍人才。在我國優勢領域,發現識別具有世界級科學大師成長潛力的科學家,“一人一策”設立若干杰出科學家工作室。在國家重大科技任務擔綱引領者中發現和培養具有戰略科學家潛質的高層次復合型人才,形成戰略科學家成長梯隊。
培育支持大批優秀青年科學家。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中全面推行青年科學家項目,給予優秀青年科學家更多牽頭重要科學任務的機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加大對青年人才的資助力度,培養一批優秀學術骨干和學術帶頭人。實施博士后創新人才支持計劃和國際交流計劃。
打造規模宏大的基礎研究后備力量。強化基礎教育的求知欲和創新思維培養,建立大學和中學聯合發現和培養青少年創新人才模式。大力提升本科教育質量,在部分高校開展基礎學科招生改革試點,鼓勵具備條件的高校積極設置基礎研究、交叉學科相關學科專業,探索本碩博連讀培養模式,推進科教融合和協同育人,提升基礎學科人才培養質量。
強化科研基礎條件平臺建設
建設一批國家科學數據中心,完善科學數據管理和開放共享機制。優化國家生物種質與實驗材料資源庫(館)建設布局,持續開展收集保藏、整理加工和共享服務。優化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布局,持續提升野外站觀測、研究和示范能力。開展基礎科研條件與重大科學儀器設備研發攻關,以關鍵核心部件國產化為突破口,支持高端科學儀器工程化研制與應用開發;加強高端科研試劑、實驗動物、科學數據軟件工具等條件手段自主研發。
完善支持基礎研究發展的體制機制
完善多元化投入機制。穩步增加國家財政投入,建立健全競爭和穩定相協調的支持機制,加大對優秀基礎研究機構、團隊和個人的長期穩定支持。建立央地共同出資、共同組織基礎研究項目的協同機制,帶動地方政府支持基礎研究。通過稅收優惠等多種方式激勵企業加大投入,鼓勵社會力量設立科學基金、科學捐贈等多元投入,擴大基礎研究資金來源。
完善項目形成和組織管理機制。對于目標導向類項目,充分發揮政府作為重大創新活動組織者的作用,組織科學家、工程師、戰略研究機構持續跟蹤世界科學前沿和各領域創新趨勢,開展常態化戰略研究和科技需求分析,構建從國家安全和經濟社會發展實踐中凝練科學問題的機制。完善指南評估制度,通過第三方審核評估、公開征求意見等方式多方對標審題,確保指南的科學性。對于自由探索類項目,尊重科學家的學術靈感,鼓勵將國家需求和個人興趣相結合自主選題。對于原創性、非共識項目,建立特殊立項通道。實行“揭榜掛帥”“賽馬制”、首席科學家負責制等新型管理方式,探索長周期資助模式。
改革評價激勵制度。落實《關于深化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改革的意見》和《關于完善科技成果評價機制的指導意見》要求,開展基礎研究評價改革試點,強化質量、績效、貢獻為核心的評價導向,堅持“破四唯”和“立新標”并舉,推行代表作評價制度,開展長周期評價,探索實行國際同行評價。完善自由探索型和任務導向型科技項目分類評價制度,建立非共識科技項目評價機制。加快推進唯人才“帽子”治理,重點整治將學術資源配置、職稱評審等簡單與人才稱號、學術頭銜直接掛鉤的行為。探索構建符合基礎研究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的評價體系。
加強科研學風作風建設。在科技界大力弘揚科學報國的光榮傳統,倡導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科學精神,營造勇于創新、敢于“啃硬骨頭”和學術民主、寬容失敗的科研環境。建立以信任為前提的科研管理機制,賦予科研人員更大的人、財、物支配權和學術自主權。將科研誠信管理貫徹覆蓋科研活動全流程,實行更加主動的監管措施,壓實高校和科研機構誠信建設主體責任,嚴肅查處科研違規失信行為。
加強基礎研究國際合作
實施更加開放包容的對外合作戰略,積極融入全球創新網絡,有效利用全球創新資源。加大國家科技計劃開放力度,支持高水平外籍科學家牽頭或參與實施國家科技計劃項目。設立面向全球的科學研究基金。牽頭組織和積極參與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逐步放開在我國境內設立國際科技組織和外籍科學家在我國科技學術組織任職。鼓勵和支持民間科技合作交流,拓展合作領域和空間。
(作者:葉玉江,科學技術部基礎研究司司長。《中國科學院院刊》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