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在线中乱码,青青青国产最新视频在线观看,无遮挡免费一级毛片视频,激情国产原创在线观看

 
 

科技改革十年回顧與未來走向

發布時間:2022-05-17 11:47:56  |  來源: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  |  作者:賀德方、湯富強  |  責任編輯:孔令瑤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黨的十八大以來的10年是我國科技改革廣度和深度全面拓展的重要時期,從科技領域拓展到經濟社會發展與國家安全各領域,改革的內涵和邊界不斷豐富發展。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科技改革,圍繞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世界科技強國目標,加強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雙輪驅動”,出臺了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頂層設計文件,制定了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實施方案。各項任務全面落實,形成了系統、完備、有效的政策體系,2022年新修訂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進步法》將這些改革成果固化為法律,上升為國家意志。本文系統回顧了十八大以來我國科技改革的10年歷程,總結經驗,凝練成果,分析形勢,審視問題,并探討了面向未來的科技改革走向。

我國科技改革10年主要進展與成效

10年來,我國科技改革始終以調動科技人員積極性和強化科技對國家發展與安全支撐為主線,按照頂層設計先行、立梁架柱跟進、改革攻堅聚焦、政策落地見效的整體脈絡,逐步確立了科技改革的“四梁八柱”制度框架,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實質性進展,實現全面發力、多點突破、縱深發展,助推國家創新體系效能顯著提升。主要體現在以下9個方面。

健全國家科技治理體制,加強科技宏觀統籌

從國家宏觀層面加強科技治理和科技治理體系已成為趨勢。我國將完善科技宏觀治理機制作為科技改革的重要內容,加強對科技創新的職能統籌、要素統籌和監管統籌,推進國家科技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加強科技宏觀管理職能統籌,組建國家科技咨詢委員會,建立國家科技領導小組與國家科技體制改革和創新體系建設領導小組;整合科學技術部、原國家外國專家局職能,重新組建科學技術部,并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改由科學技術部管理,把科技創新工作和人才引進工作、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統籌起來,推動科技管理職能從分錢、分物、定項目轉變為“抓戰略、抓改革、抓規劃、抓服務”。加強系統謀劃和頂層設計,動態編制發布并持續推動落實以15年為周期的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和以5年為周期的科技創新規劃。加強各類創新要素統籌,推進項目、人才、基地一體化部署,優化整合中央財政科技計劃,強化科技計劃資源統籌與戰略聚焦。加強監管統籌,形成科技大監督格局。成立科技倫理委員會,建立分層分級的科技倫理治理體系。制定國家科技安全政策,增強科技安全保障能力。

建立科技攻堅和應急體制機制,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

科技已成為應對重大危機與突發事件的重要手段。科技改革圍繞國家戰略急需,加強戰略科技力量建設,建立科技攻堅和應急攻關體制機制,提高應急應變能力。在重大創新領域建設國家實驗室,重組全國重點實驗室體系,提升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國家科研機構、科技領軍企業的創新能力,加強協同創新,形成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體系化布局。探索構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新型舉國體制,建立完善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組織體系和新冠肺炎疫情應急科研攻關機制,取得一批重大成果。

在基礎原材料、高端芯片、工業軟件、醫療器械、疫苗等方面的關鍵核心技術領域加強攻堅,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前沿領域前瞻部署實施一批戰略性、儲備性技術研發項目,為保障產業鏈、供應鏈和國家安全提供有力支撐。截至2022年4月13日,我國自主研發的新冠肺炎首款中和抗體有效藥物、99款檢測試劑新產品已上市使用;29款疫苗進入臨床試驗,7款獲得了附條件上市或者緊急使用的批準,國內累計接種超過33.06億劑。

完善科研人員全職業生涯激勵政策,科研人員創新活力競相迸發

創新驅動實質上是人才驅動。科技改革以激發和調動人的創新創造積極性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對不同職業生涯階段的科研人員實施針對性的支持政策,改革科技人才發現、培養、使用、引進、激勵等機制,構建具有全球吸引力和競爭力的人才制度環境。

針對職業生涯早期(30歲以前)的科研人員,設立專門的博士、博士后資助基金,允許其利用科研經費招收培養博士生。針對成長期(30—45歲)科研人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提高青年科學基金、優秀青年科學基金、杰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資助強度,2021年青年科學基金資助數量已達21072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專門設立青年科學家項目,支持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針對成熟期(45歲以后)科研人員,加強戰略科學家、帥才科學家、領軍人才和團隊培養,在國家科技計劃中實行首席科學家負責制。深化院士制度改革,推動院士稱號回歸學術性榮譽性本質,發揮院士“四個表率”作用。對各類科技人才實行分類評價,即“干什么、評什么”;建立以科技創新能力、質量、實效、貢獻為導向的科技人才評價體系。2012—2020年,我國研發人員全時當量從324.68萬人年增長到523.45萬人年,連續多年居世界第一(圖1)。

強化對科研活動全鏈條政策支持,科研組織效率和科技產出質量進一步提高

以提高科研組織效率和增強原始創新能力為目標,建立覆蓋科研活動全鏈條的支持政策,形成從基礎研究到應用研究再到成果轉化的完備政策工具箱,提高我國科研活動投入產出效益。

加強財政資金對科研活動的穩定支持,建立完善基本科研業務費、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科技創新工程等穩定支持機制。創新科研項目組織機制,系統改革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加強自由探索和國家目標導向相銜接;實行“揭榜掛帥”“賽馬制”等新型項目組織模式。完善研發過程管理制度,賦予科技領軍人才和科研單位更大的科研自主權;實行以信任為前提的經費管理方式,簡化預算編制、實行“包干制”,讓經費更好地為人的創造性活動服務;實行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和科研儀器開放共享制度。強化科技成果轉化激勵機制,擴大稅收優惠政策惠及面,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長期使用權和所有權,充分激發科研人員轉化科技成果的積極性。2021年,我國的基礎研究投入達1696億元,占全社會研發投入的比例達到6.09%;全國技術市場合同成交額增至2012年的5.79倍(圖2)。

構建覆蓋企業全生命周期的普惠性創新政策體系,企業創新內生動力有效激發

以激發企業創新動力為重點,注重產業政策與創新政策協同,優化、完善企業支持政策,加強對企業創新的競爭前支持;對不同所有制類型、內外資企業一視同仁,實行普惠性政策;基本建立了覆蓋企業全生命周期的科技創新政策體系,推動企業成為技術創新決策的主體、研發投入的主體、項目組織的主體和科技成果轉化的主體。

對于種子期企業,建設由眾創空間、孵化器和加速器等構成的創業孵化體系,加強初期培育。對于初創期企業,出臺天使投資和創業投資稅收減免政策,引導風險資本支持企業早期發展。對于成長期和成熟期企業,設立科創板、創業板、北京證券交易所,暢通科創企業上市直接融資渠道,實施高新技術企業所得稅優惠、國有科技型企業股權激勵、對國有企業實行研發投入視同利潤考核等政策,促進企業高水平研發和創新。對于各成長階段和各類型企業實行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研發設備加速折舊等普惠性政策,將科技型中小企業加計扣除比例提高到100%,匯算清繳由按年度改為按季度進行,讓企業及時受益。自2012年以來,企業享受加計扣除和高新技術企業稅收優惠政策減免稅額連續多年呈現高增長,超過中央財政科技投入水平,已成為激發企業創新動力的重要政策工具(圖3)。

推動高校與科研院所科研體制機制改革,增強原始創新策源能力

高校和科研院所是基礎研究的重要平臺和高水平人才的聚集高地。以發揮高校、科研院所主觀能動性為重點,優化科研體制機制,激發創新活力,提升原始創新能力,增加高質量科技成果源頭供給。

強化高校基礎研究能力,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施“珠峰計劃”,建立基礎學科、前沿科學研究中心,大力培養原創型人才。科研院所突出國家使命導向,推行章程管理,建立績效管理制度,探索建立以績效為導向的穩定支持機制,政府強化目標管理、減少微觀干預,賦予法人更大自主權,充分調動創新積極性。高校和科研院所原始創新能力不斷提升,在國際科技論文和PCT專利數量產出方面均實現多年快速增長。2020年,我國國際科技論文產出數量增至2012年的3.48倍,PCT專利數量增至4倍(圖4)。

打造區域科技創新中心和創新集群,形成區域創新發展“雁陣”格局

創新活動的區域集聚趨勢越來越突出,越是知識密集型經濟集聚趨勢越明顯。區域創新改革堅持重點突破、協同推進,對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同步推進創新驅動發展,東、中、西部各有側重;加快推動科技創新中心、改革高地、創新集群、東西部結對創新體制機制建設,推動區域創新協同發展。

建設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三大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策源地。在8個地區開展區域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取得一批重要制度成果。推動國家自創區和高新區高質量發展,打造創新增長極。2020年,國家高新區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內部支出占全國R&D支出達到37.7%(圖5)。推進創新型省份、創新型城市建設,加強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跨區域協同創新。各地方不斷強化創新支持力度,出臺科技創新專門法律,地方財政科技投入實現持續增長。2021年,地方財政科技投入占央地總投入比重達65.4%,在科技投入大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重要。

完善科研誠信和科技倫理制度規范,引導科研行為堅守底線、向善而行

科研誠信是科技創新的“基石”,科技倫理是科研行動的“底線”,科技評價是科研活動的“指揮棒”。持續推動科研誠信、科技倫理、科技評價等方面制度建設,保障科研活動的有序開展。

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學風建設;建立涵蓋科研活動全流程的科研誠信管理體系和部門聯合懲戒機制,在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進步法》中設立“監督管理”專章,嚴肅查處違背科研誠信要求的行為,對科研不端行為零容忍。健全科技倫理治理機制,出臺加強科技倫理治理的意見;推行負責任的創新,守好倫理“底線”,引導科技向善。發揮科技評價“指揮棒”作用,開展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改革;破除“四唯”傾向,避免評價結果與物質利益過度掛鉤,樹立以科技創新質量、能力、實效、貢獻為核心的評價導向。

堅定不移擴大科技對外開放合作,主動融入全球創新網絡

開放與合作是當前時代發展的大趨勢。面對國際環境的深刻變化,科技改革始終堅持科技開放合作不動搖,不斷拓展科技開放合作深度和廣度,積極主動參與全球科技治理,為解決全球科技難題與挑戰貢獻中國力量。

加強政府間科技合作,提升科技創新合作的層次和水平,與多個國家建立創新對話機制;實施“一帶一路”科技創新行動計劃,實施科技人文交流、共建聯合實驗室、科技園區合作、技術轉移4項行動,拓展政府、民間科技合作的領域和空間。深度參與并牽頭組織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有序開放國家科技計劃,鼓勵支持各國科學家共同開展研究。

總的來看,10年來,通過不斷深化科技改革,國家科技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進一步加強,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顯著提升。2012—2021年,我國全社會R&D費用支出由1.02萬億元增長到2.79萬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GDP)比重由1.98%上升到2.44%,接近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國家平均水平;我國國家創新能力全球排名由第34位上升至第12位,邁進創新型國家行列。

1  2  >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