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紅寺堡區農民作家馬慧娟回答記者問題。中國網董寧攝。
在成為全國人大代表前,馬慧娟是一個普通的農村婦女。“我出生的地方是寧夏西海固的一個叫黑眼灣的小山村,那里四面環山,交通工具是一頭頭的毛驢。”馬慧娟回憶說。20歲時,她的老家黑眼灣迎來了移民搬遷政策,在紅寺堡集中安置更多的貧困群眾,徹底改變大家的生活面貌。依靠這個契機,鄉親們走出了大山。
馬慧娟介紹,因為靠近黃河,黨中央在紅寺堡興建了揚黃灌溉水利樞紐工程,把黃河水上揚了三百米,開發出更多土地,集中安置了23萬移民,把這里打造成為全國最大的易地搬遷移民集中安置地,這項偉大工程也被稱為“新時代的紅旗渠”。自1998年開發至今,紅寺堡從“天上無飛鳥,地上沙石跑”到“平地起高樓,沙漠變綠洲”,從“借書比借錢還難”到農家書屋的全覆蓋,無論是物質生活還是精神面貌,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
“拿我個人來說,初中畢業、農村婦女,就是移民搬遷政策,讓我能夠重新閱讀、寫作。” 馬慧娟表示,她的故事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體現。這樣的故事,在許許多多的平凡人身上都有可能發生。“我們正在黨中央的帶領下,用自己的雙手展現著新的中國精神、中國文化、中國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