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中國與斯里蘭卡之間的友好交往源遠流長,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中斯兩國在經濟、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的合作取得了哪些成效?面臨著哪些挑戰?如何借助“一帶一路”平臺推動亞洲區域互聯互通?對此,斯里蘭卡發展戰略和國際貿易部長馬利克?薩馬拉維克拉馬接受了中國網《“一帶一路”發展訪談》節目的專訪。
斯里蘭卡發展戰略和國際貿易部長馬利克?薩馬拉維克拉馬
中國網:大家好,歡迎收看中國網《“一帶一路”發展訪談》。今天,我們邀請到斯里蘭卡發展戰略和國際貿易部長馬利克·薩馬拉維克拉馬分享關于中斯雙邊合作的看法。
中國網:“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中斯兩國在經濟、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合作取得了哪些成效?面臨著哪些挑戰?
薩馬拉維克拉馬:很高興接受中國網的采訪!斯里蘭卡和中國長年保持友好關系。我們貿易的歷史也超過了兩千年。談到“一帶一路”倡議,中國在過去幫助我們修建了很多基礎設施,比如說港口、鐵路,尤其是中國政府和中國銀行資助我們的供水裝備,這些都推動了我國經濟的增長。非常感激中國在近年來為我們所做的事情。當前,我們正展望下一期的發展計劃,希望開發一些高速公路和供水項目。我們更感興趣的是讓中國投資者到斯里蘭卡投資建設制造廠,尤其是與以出口為導向的產業相關的工廠。通過這些項目,我們能夠為年輕人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而這也是當前斯里蘭卡政府主要的目標之一。同時,我們也希望能夠增加對華出口。我們正在商討未來簽訂相關協議,希望在不久的將來,能夠對華出口更多的產品和服務。
中國網:今年4月,在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中國商務部與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簽署在斯里蘭卡的可再生能源三方合作項目協議。您認為這將為中斯兩國可再生能源合作帶來哪些機會?
薩馬拉維克拉馬:斯里蘭卡決定從傳統能源轉向多能源開發。我們在發展可再生能源,并與中國討論開發一些液化天然氣的項目。為我們的家庭和各行業提供太陽能。期望中國可以來斯里蘭卡投資,以幫助我們達成這方面的目標。
中國網:您認為,未來兩國應如何借助“一帶一路”平臺推動亞洲區域互聯互通?
薩馬拉維克拉馬:眾所周知,斯里蘭卡不僅與中國有著非常友好的關系,而且與世界上幾乎所有國家都有很好的關系。我們的傳統市場一直在歐盟和美國。但我們認為現在是時候考慮與亞洲國家進行更多的貿易了。我們正在東方尋找機會,希望能夠通過亞洲市場和與更多亞洲國家打交道,發展我們的經濟。斯里蘭卡是一個小國,經濟體量也很小。我們在去年剛成為中等收入國家,面臨的挑戰將會更多。我國的年輕人現正在尋找更好的工作。因此我們更需要發展技術。中國已經開發了很多技術,我們希望中方也可以投資斯里蘭卡,并將專業知識傳授給我們的人民。
中國網:斯里蘭卡的茶葉、橡膠、寶石等產品在中國非常聞名,您認為,兩國未來在貿易方面還可擴展哪些新的合作領域?
薩馬拉維克拉馬:茶葉、橡膠、寶石等是傳統的出口產品。 但我們提出了新的國家出口戰略,通過專注于商業和旅游業進入其他領域,包括建筑、食品、電子產品。希望中國公司利用我們對歐洲、美國、印度等所有潛在的市場準入優勢,考慮來斯里蘭卡投資生產??梢詫⒅袊恍┊a業搬遷到斯里蘭卡,然后在斯里蘭卡將生產的產品運回中國。
中國網:中國成立了中國寶玉石交易中心,為中國和世界各國的寶玉石交易提供服務平臺。寶玉石交易是兩國民間交往和文化交流的一個重要紐帶,現在兩國寶石交易非常活躍,請問您怎么看中斯兩國的寶石交易?未來斯里蘭卡政府會不會出臺更多的政策推動中國的珠寶產業發展?
薩馬拉維克拉馬:是的,這是我們可以關注的領域。它正在朝著正確方向發展。但正如我之前提到過的,我們希望中國不僅是從斯里蘭卡買走原料或寶石,同時也歡迎中國到斯里蘭卡投資生產珠寶,進行深加工。我們歡迎外方企業來斯里蘭卡發展珠寶業。斯里蘭卡人民非常有能力來學習此類行業,我相信斯里蘭卡人民將會做得很好。希望中國人能來斯里蘭卡投資珠寶業。
中國網:中國與斯里蘭卡的文化交流歷史源遠流長。您認為,兩國應如何進一步開展文化、教育、旅游等領域的交流合作?
薩馬拉維克拉馬:斯里蘭卡和中國之間的文化交流已經持續了2000多年。我們的駐華大使近來參觀了甘肅的一家博物館,看到了來自斯里蘭卡的具有2000多年歷史的展品。正如你們珍愛中華文化一樣,我們也珍愛我們的文化。我們歡迎雙方進行更加頻繁的交流,即使是在體育領域,我們也能展開很多合作。
中國網: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您如何評價中國的發展變化?
薩馬拉維克拉馬:中國近40年發生的事情實在是令人驚嘆!它現在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我們很高興看到中國這個亞洲國家發展如此之大,但是與此同時,中國也需要把目光轉向小型國家,看看如何帶動其他的亞洲國家,尤其是像斯里蘭卡這樣的國家的發展。亞洲有很多小型經濟體。我認為中國可以看看如何幫助我們來提高生活質量,推動經濟增長。我們也十分期待與中國在這方面展開合作。
(監制/終審:鄭文華;編審:王振紅、王虔;主編/策劃:王東海;主持/翻譯:李春麗;攝像:杜添輝;編輯:劉夢雅、殷曉霞;后期:韓江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