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礎研究的基本內涵
基礎研究是二戰之后逐漸強化的概念。此前,科學界多用“純科學”或“純研究”等來區別于“應用科學”或“應用研究”。二戰后,美國等西方國家更加意識到科學突破對國家安全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以?1945?年美國的萬尼瓦爾·布什發布《科學——沒有止境的前沿》報告并直接促使成立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來支持基礎研究為標志,世界各國紛紛加強對基礎研究的支持。其后,關于如何定義基礎研究也開始了持續的討論。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弗拉斯卡蒂手冊》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科學技術統計指南》對基礎研究都有定義。兩者基本一致,均將研究與試驗發展活動分為?3?類,包括: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試驗發展。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定義:①基礎研究主要是為獲得關于客觀現象和可觀察事實的基本原理的新知識所進行的實驗性或理論性工作。它不以任何專門的或具體的應用或使用為目的。②應用研究是為獲得新知識而開展的獨創性研究,主要是為了達到某一特定的實際目標。③試驗發展是運用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及實驗的知識,為了推廣新材料、新產品、新設計、新工藝和新方法,或為了對現有樣機和中間生產進行重大改進的任何系統的創造性活動。3?類研發活動性質不同,但都特別強調創造性。
但是,經過數十年的發展,對于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試驗發展這種線性接續關系的認識,以及對基礎研究主要是好奇心驅動的理解,已經越來越顯露出其局限性。而三者之間的非線性互動和交融關系已引起了人們的重視,這涉及到理念的轉變。當前,應當結合基礎研究自身發展及其面臨的新形勢新需求來深化認識,理清它與其他研發活動的關系問題。為此,需要分析基礎研究的時代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