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在?“一帶一路”的倡議下,來自中國的科學家們響應非洲兄弟的熱情召喚,沿著?600?多年前鄭和船隊的航線來到東非國家肯尼亞,在這里扎根,在這里開拓,短短幾年的時間里,取得了一系列杰出的成就。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副主任、中-非聯合研究中心主任、植物學家王青鋒研究員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1996?年,王青鋒第一次踏上非洲土地,那時他還是武漢大學的一名年輕講師,也是在?1996?年,王青鋒被派到乍得恩賈梅納大學做為期一年的援外專家,并幫助建起了保護生物學實驗室。東非地區植物種類和多樣性極其豐富,這對于植物學家來說,是不小的“誘惑”。工作之余,王青鋒就騎著一輛小摩托車到野外采標本,當地的非洲小孩四五個一群跟在摩托車后面跑,等他一下車,就熱情地圍上去問他到哪里去,需要什么標本。王青鋒說:“去乍得之前,我以為那兒都是原始部落,感覺挺可怕,可去了之后發現完全不是那樣,當地人都很友好的。”淳樸、好客,成為王青鋒對非洲最初也是最深刻的印象。
自?2009?年以來,單是到肯尼亞進行考察和采集標本,王青鋒就已經來回跑了不下?20?次。在肯尼亞采集標本非常危險,王青鋒團隊和向導一起開車到草原和山谷,一待就是兩個星期。有一次,考察隊在去往肯尼亞阿伯戴爾地區的中部高地的路上突遇山體滑坡,駕駛的越野車突然翻車,當時王青鋒腦子一片空白,直到同事將他從車里拉出來。雖然命懸一線,但所幸沒有人受重傷,這件事讓他切身感受到了科學探索的不容易。
在宏觀生物學和進化生物學研究領域,走出國門,拓寬視野,能了解地球上不同地域、氣候的植物資源分布,對于一個植物學家尤為重要。非洲是植物資源的寶庫,并且非洲植物區系與中國差別極大,王青鋒當然不會浪費這個獨特又寶貴的學習機會,非洲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成為他的主要研究領域之一。但由于非洲國家缺乏專業人才和專家團隊,也沒有先進的技術和資源重組的能力,以致于難以進行自主研究。合作對于雙方都有必要性,這成為中非合作的起點。
Robert Gituru?是肯尼亞生物學專業的學生,雖然沒有顯赫的家庭背景,但靠著自己的勤奮和努力,拿到了來中國留學的機會,因為不會說中文,很多學校都不愿意接收。從乍得回來后不久,王青鋒聽說了這件事,決定接收?Robert?到武漢大學讀書,“如果不是對非洲的了解和好感,我也不會下決心促成這件事”,王青鋒說。但正是這次善意的“無心插柳”,給今后的中非合作帶來了意想不到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