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如果不是?5?年前的那次要去葡萄牙參加國際溫度大會,如果不是在航班上與一位同行資深專家的深談,高波也許不會像現在這樣驚喜地發現,自己在低溫測量理論研究領域推開的這扇門,將會打開一個多大的世界。
作為一位新媽媽,那時的高波本想找份安穩的職位,但到了低溫計量站熟悉工作之后,她才發現,我國在極低溫計量領域與國際同行間還有較大差距,有很多工作需要做。表面文靜的高波內心那種不服輸的勁頭又被點燃了。“做極低溫計量領域的基礎研究雖然困難重重,舉步維艱,但總得有人去面對,去付出”,高波說。
高波所指的極低溫是指氖三相點溫度(?248.5939℃)以下的溫區,該溫區素來被稱為“諾獎搖籃”,至今已有?30?余項諾貝爾科學獎成果來自極低溫區,而極低溫區的高精度測、控溫技術是相關重大科學成果的關鍵保障。
當前,深空及暗物質探測、核聚變裝置與大型強子對撞機等?50%?以上的大科學裝置,均嚴重依賴極低溫區基準級測溫技術以及基準—標準—應用級的溫度量值傳遞體系。目前,極低溫區基準級高精度測溫(測量精度< 1?mK)依然是世界性難題。遺憾的是,我國還未建立極低溫區基準級溫度測量系統,更未參與國際溫度標準制定,無法實現自主溫度量值傳遞。“一帶一路”沿線許多國家也都面對著極低溫區溫度量值源頭受限的窘境。
迫不得已,用于“溫度傳遞”的標準溫度計需要定期送至發達國家的基準實驗室進行校驗,并且這個過程非常容易受國際形勢影響,因而受制于人,嚴重影響我國科技創新戰略的實施。更糟糕的是,國內僅存的?7?支標準溫度計還面臨老化的現狀,而僅歐洲大型強子對撞機(LHC)這一個大科學裝置就要用掉?6?000?支標準溫度計。為此國內很多極端條件下的關鍵測、控溫傳感器,只能拿到發達國家基準實驗室排隊等待一兩年甚至更長時間標定,非常被動。可見極低溫區基準級高精度測溫技術對于我國來說是一個真切急迫的“卡脖子”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