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中經常有人幻想著被飛來橫財砸暈,然后面對著花不完的錢開始肆意揮灑。但現實殘酷,往往是夢想之后發現自己仍身處一方斗室。近期,開心麻花的《西虹市首富》通過電影的形式試圖幫大眾圓夢,效果如何?上映4天10億票房可證。但笑過之后,還得面對電影本身的寡淡。
叫好叫座源于踩準大眾心理
影片中沈騰扮演的三流球隊球員王多魚,突然被告知自己在臺灣有個億萬富豪二爺,二爺臨終之際將三百億遺產留給了他,但是要拿到這些錢得先在一個月內花光十個億。豈止是一夜暴富,簡直是農夫變皇帝。
這部片子在昨天進入了十億票房俱樂部。片子能夠叫座,最主要的一點是踩準了大眾心理。現今社會,從生到死布滿了重重壓力,教育、醫療、殯葬、房子似乎是一個個無底洞,普羅大眾的錢包在它們面前顯得欲壑難填。似乎在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中,最有效的辦法就是有錢,有了錢什么都可以解決了。如此一來,所謂的價值觀追求、人情禮儀就不得不靠邊站了。另一方面則是富者愈富的馬太效應,一旦有了錢就可以錢生錢。驚心動魄的貧富分化,在底層眼里,往往會幻化為仇富心理和暴富期待。
從這一點來說,《西虹市首富》很好地把握了平民視角,對都市白領和小鎮青年的心理打磨得很到位。王多魚等人暴富之后的種種反差表現,完美詮釋了什么叫“爛泥扶不上墻”。有了錢之后,“民科”的不靠譜發明可以風靡社會、隨便買的爛尾樓也能立賺十億、買爛股票也能翻盤成股神、到北極買冰為沙漠送水的瘋狂想法都能賺錢……錢能生錢,還能讓一個滿嘴正能量的演講家變成視財如命的賤男、慘不忍睹的足球比賽竟能獲得一億捐款。錢能讓人瘋狂。
有了這個基礎,加上暑期檔、合家歡、開心麻花、沈騰等幾個標簽,再加上三分鐘一個的笑點,想不爆紅也難。但是歡笑過后,影片卻顯得有些寡淡。
諷刺力度差由于藝術把控能力弱
最直觀的感覺是諷刺的力度太弱,有種揮拳打在棉花上的感覺。影片著意要呈現的是對金錢崇拜的批判,最后回歸到對情感和道德的認同上,但是問題就出在這里。作為全劇收尾的王多魚與夏竹的感情線,顯得生搬硬套。二人從職場性騷擾開始的逢場作戲,到后來兩情相悅,夏竹不知不覺中成了一個被動拜金的女子,在二爺的十億豪賭中也被物化了。結尾綁架情節,為了拔高主題強行收尾,錢的問題還是靠錢解決,夏竹還是一個物件,如果去掉那一句“生一百個孩子給我”的臺詞似乎更佳。
整個影片從頭到尾都是泛于有趣、幽默,場面調度也讓影片仿佛一個小品拼接的舞臺劇,笑過之后卻沒有震撼。須知一部精彩的喜劇,可笑、有趣不過是它的藝術特征,需要通過“切實、逼真地刻畫現世活人來完成”,讓觀眾能從笑聲中體會到對丑惡事物的辛辣嘲諷和對人性光輝的感動,這才是根本目的。像周星馳的作品則是此類典范,仍在上映的《我不是藥神》也堪稱典范,開心麻花可能需要更加深入地思考一下。
綜合來看,《西虹市首富》與《夏洛特煩惱》《羞羞的鐵拳》等作品整體水準差不多,沒有大突破也沒有大驚喜,但《夏洛特煩惱》劇情邏輯清晰,《羞羞的鐵拳》感情線飽滿,最后劇情張力有依托,《西虹市首富》更像一部注水喜劇。開心麻花團隊需要面對的問題可能是在藝術特色上怎么尋求突破,不然觀眾早晚有審美疲勞的一天。
其次是人物塑造問題。有錢之后,卻未必如夢想的那般諸事順遂,雖然錢能解決當下的生存問題,卻難以完成身份認同。跨越階層,不光需要錢包鼓起來,更需要解決精神困境。這一點在影片中也沒給出解決方式,從頭到尾,王多魚都是一個扁平化的人物,角色沒有完成度,帶來的是影片難以自洽的邏輯。影片彩蛋部分,主人公來到慈善機構捐款,臨時又變卦,算了一天一夜的賬,看似搞笑,實則是角色設置的敗筆,透露的是身份認同沒有完成的焦慮。
根據官方資料,該片改編自美國經典小說《布魯斯特的百萬橫財》及其1985年翻拍的電影《釀酒師的百萬橫財》。情節與原作近似,部分橋段也大同小異,但是諷刺效果卻差了不少。能夠涉及的社會題材有限是一方面,更多的則是藝術把控能力的差別。這可能跟我們的觀眾認知也有關系,觀眾們再接觸不到好作品的話,這個市場會退化得更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