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半歲大熊貓崽崽 暴雨后溺亡引熱議
溺亡的大熊貓幼崽。
一只半歲的大熊貓寶寶躺在河灘上,靜靜不動,它永遠地離開了。
7月3日,一張大熊貓遇難圖在網絡上逐漸升溫。有人說,這是四川成都大邑縣發現的一只熊貓崽,發現時已經死亡。這個說法隨后得到了成都林業部門的證實——這只雌性大熊貓疑似因2日暴雨導致的山洪而溺亡,被發現時,胃里還有沒來得及完全消化的媽媽的奶水。
隨后,這條新聞在網上引起熱議,在惋惜這個可愛小生命夭折的同時,一些疑問和思考也隨之而來。對于野生大熊貓而言,人類是應該更多地介入以保證其“安全”,還是應敬畏自然順應自然?實際上,對于這個星球上的動物們來說,答案可能不是“是”或者“否”這么簡單。
揪心一刻
暴雨后,熊貓崽夭折淺灘
連日來,四川遭遇了今年入汛后強度最大、范圍最廣、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強降雨。在這場暴雨里,四川多地遭受災情,西嶺雪山也未能幸免。
“大邑花水灣發現一只熊貓兒,已經死了,好造孽哦!”7月3日,網傳大邑發現一只熊貓遺體。隨后,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向成都林業部門及黑水河自然保護區求證后獲悉,除了地點不準確外,該消息基本屬實。
“發現地是西嶺鎮云華社區。”據黑水河自然保護區工作人員介紹,3日下午,保護區管護人員張學良在大邑縣西嶺鎮云華村小河子溝區域進行巡查觀察。作為保護區資深工作人員,他已經多次親眼目睹并拍下野生大熊貓的蹤跡。就在不久前,黑水河自然保護區內一只大熊貓下山偷筍吃,就被他近距離“逮”了個正著。
“13點30分左右,巡查到云華村9社磨子坡處,在小河子溝的河中央河灘上,他看到了這只已經死亡的大熊貓幼體。”保護區工作人員介紹,張學良當即進行匯報,保護區管理局隨即組織趕往現場調查,“初步判斷,我們懷疑是山洪泥石流災害導致了大熊貓溺亡。”
解剖鑒定
臟器無病,系溺水死亡
這個懷疑,在隨后的解剖鑒定中得到了證實。
在向上級主管部門報告后,黑水河自然保護區將大熊貓遺體送到成都市野生動物救護中心(成都動物園)。據隨后得出的鑒定報告,這只大熊貓為幼崽,半歲左右,雌性,體重14.25公斤。頭部有2處皮下出血,下頜出血,肺部有大量氣泡,脾臟有少量出血點,其他臟器無肉眼病理變化。診斷為溺水死亡。判斷可能因2日的暴雨導致山洪暴發,該大熊貓幼崽不慎落水溺亡,后隨洪水沖至河岸淺灘處被發現。
在這份成都林業部門公布的鑒定結果中,有一句話戳中了人心——被發現時,這只熊貓幼崽胃里除了已經消化的竹葉,還有未能消化的母奶。據此揣測,災難發生的前一刻它可能還倚著媽媽撒嬌,但下一秒卻母子永隔。就此,有網友悲傷地發表評論說:“好心疼,它還是個寶寶啊。”
專家釋疑
圈養 不是它們最好的歸宿
在心疼之余,也有少數網友對野生大熊貓的“保護”提出了質疑。
有網友稱,對于這種瀕危珍稀動物,是不是應該加強人為干預保護?是不是可以對生存環境進行改造以使其更“安全”?甚至有人提出,大熊貓既然數量稀少,說明已經不適應現在的地球,干脆全都圈養起來?
對于這些疑問,四川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研究大熊貓20余年資深專家冉江洪認為,保護動物并不是僅僅保護這個物種,更多的是保證它們與自然界共生,持續進化并在自然場合中,發揮作用,擁有一席之地。
“根據大熊貓的近代研究數據,它們并未出現遺傳退化,對大自然的適應能力依然良好。這說明大熊貓并沒有被自然進程拋棄,它們理應繼續在野外生存繁衍。”冉江洪說,作為生態系統中的一份子,大熊貓對生物多樣性的意義重大,但這并不代表圈養是它們最好的歸宿,“自然有其規律,出生和死亡都是正常的,應以平常心看待。”
另有相關專家明確表示,野生種群生活在野外,不可避免面臨自然界各種因素威脅,如天敵、自然災害等。但也只有在野外狀態下,大熊貓才能不斷進行繁衍進化,不斷適應自然。所有的科研終極目標之一,就是恢復擴大它的野生棲息地和種群數量。“大熊貓絕不是寵物,它們真正的家在野外。絕不能因為野外存在風險,就把野生種群捕回,那將是大熊貓保護的倒退。”
大熊貓數據
四川現有46個保護區1387只熊貓
根據“熊貓四調”數據,全國有74.4%的野生大熊貓在四川,共1387只。它們主要分布在46個大熊貓為主要保護對象的保護區,目前,前述每個保護區均設立了專門的保護機構,并組建了專門的保護力量。
“但是,野生大熊貓活動范圍大而且隱蔽,不可能對每一只大熊貓都進行監控保護。”專家舉例,每年發情期,野生大熊貓動輒活動幾十公里去“求偶”,“如果人都跟著,它們怎么繁衍后代?”大熊貓研究專家介紹說,我們現有的保護思路與國際通行做法幾乎一致:巡護力量主要負責巡山護林,打擊盜獵盜伐,“減少人類對棲息地的破壞和干擾。”進而,保護大熊貓的家園。
四川省林業廳介紹,目前四川正在推動建立橫跨各保護區的野生大熊貓DNA數據庫,以期盡可能實現野生大熊貓的精細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