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副標題:“中國電視劇走過60年”綜述之四
從黑白到彩色,從單本劇到中長篇,從直播話劇到建構自己獨特的美學特征,中國電視劇走過一甲子時光,在一張白紙上涂抹出豐滿的時代圖景。
從摸索走向繁盛,無數鮮活人物、經典故事定格成永恒。中國電視劇在當代社會生活中影響之大,早已超出表象而滲入人的精神。其中,歷史題材電視劇在激活優秀傳統文化基因、激發人們的家國情懷與文化自豪感上,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回望歷史,水激石鳴。“歷史本身的魅力、文化的力量、智慧的力量、價值的力量,會在市場角逐中勝出。”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副主席李京盛說,當一個強大的充滿希望與機遇的新時代到來之時,中國電視劇將不僅僅為老百姓帶來愉悅與消遣,而是以更充實的精神文化內涵,展示出更精彩的中國形象。
中華文化吾土吾鄉,對傳統與經典的傳承深入人心
1980年,才女蘇小妹與秦少游在單本劇《鵲橋仙》里,讓人記住了古典愛情的曼妙和詩詞對聯的情志,也在中國電視劇的探索中推開了回望傳統文史寶庫的大門。之后幾年,《武松》《魯智深》《楊家將》聚焦地方歷史與古典名著,英雄的忠、勇、義躍然熒屏。1986年的《西游記》和1987年的《紅樓夢》獲得空前成功,加上后來的《水滸傳》《三國演義》,基于古典名著改編的歷史題材電視劇登上新的高峰。1986年《努爾哈赤》秉著“要寫史,不寫傳奇”的宗旨,以前所未有的冷靜視角抒寫民族精神、歷史與文化。以此為發端,誕生于1987年的《袁崇煥》、1988年的《末代皇帝》,相繼奠定了正說歷史的基調。
“歷史題材電視劇發揮著弘揚民族優秀文化,傳播正確歷史觀的作用。”李京盛說,厚重的歷史內涵是中國歷史題材電視劇創作的光榮傳統。回望那些經典歷史題材電視劇,正是以優秀傳統文化為創作的基因庫,方讓電視劇的呈現延展出巨大的創作空間。
1994年《唐明皇》中,李隆基在位44年所經歷的主要人物、事件均有史可查;1998年的《水滸傳》樸素克制地塑造一百單八將,中國古典文學中惜字如金的表達方式在其中處處可尋。如此一絲不茍,皆是源于對經典的敬畏,對傳統的惜愛。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正說歷史”的框架在創作者手中開始松動,從《武則天》到《雍正王朝》《康熙王朝》《漢武大帝》,我國歷史題材電視劇在“正”與“戲”的脈絡中前行,但歸根結底都是從土生土長中國故事中汲取能量,各色人物大都肩負著承載文化、傳遞民族精神的使命。
一大批篳路藍縷中誕生的熒屏佳作,贏在中華文化吾土吾鄉。這些具備歷史底蘊、具有鮮明中國風格的作品,為觀眾提供向上向善的力量,為中國故事的講述贏得信心。
精益求精致敬匠心,在藝術的審美中獲得思想的力量
王扶林導演的1987年版《紅樓夢》多年來高居網友評分榜首,贏得了一代又一代觀眾的贊賞。陳曉旭演《紅樓夢》時,閉門把《紅樓夢》從頭到尾細細通讀了兩遍,做了本厚厚筆記。“黛玉葬花”前,她準備到夜深才睡。蒙眬中一陣噼啪響聲把她驚醒,一看外面下著大雨。“哎呀,那些花怎能經得起這樣的風雨呢!明天的香雪海不知會是怎樣的情景。”她惦念著,一夜沒睡安穩。這樣的全情投入,在87版《紅樓夢》中有很多。極致的演繹,精美的服裝、場景、音樂一舉成就“詩魂”的經典價值。
上世紀80年代初,楊潔拍《西游記》,在電視劇特技幾近空白時代,邊摸索邊實踐。拍妖道和孫悟空對打,劇組到野外選了塊大空地,請來幾位跳水運動員和一張大蹦床。運動員在蹦床上表演后空翻,攝像師仰著拍。這樣的用心打磨,即便在楊潔口中“土得掉渣”,卻成就一代又一代人不可磨滅的童年回憶。
到了張紀中拍《水滸傳》,他到山東把原著里能找到的地方毫無遺漏走了一遍,最終還原了風雷九州的波瀾壯闊;94版《三國演義》對角色、禮儀一絲不茍,在問鼎逐鹿的政權斗爭中思考歷史興亡。進入新世紀,更是有了《大明宮詞》唯美如詩句的畫風,《瑯琊榜》山長水遠的意境素養,《趙氏孤兒案》的驚心動魄與俠膽義腸,一批優秀的演員,也在這樣的一大批品質劇中脫穎而出,被觀眾和市場認可。
對歷史劇的每一份考究、每一份重視,都是立足中國審美傳統、觀眾現實需求的職責擔當,昭示了不忘初心的精神初衷。
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名譽主席李準說,這些歷史劇之所以經久流傳,是靠歷史精神的生動還原來震撼人,靠編導演員的功力和付出來感染人。先行者們秉著“天下大事必作于細”的工匠精神,迎難而上,銳意開掘,使歷史與思想、事實與價值達到恰如其分的融合。
新宏大敘事呼應時代,充溢文化自信的中國氣派競相迸發
2000年以后,歷史劇走向多元化。除正劇歷史、傳奇歷史、演義歷史、神話歷史,還有許多假借歷史的神幻、架空之作。其中,部分歷史題材劇失去了對歷史價值的判斷,陷入娛樂化。不過,隨著中國全面深化改革,國際影響力不斷增強,在經過對歷史的“小寫”潮流之后,一種折射民族復興期待的新的宏大敘事呼之欲出。
從《趙氏孤兒案》《馮子材》《白鹿原》到《大明王朝1566》復播,再到《于成龍》《天下良田》《大秦帝國之崛起》《大軍師司馬懿之軍師聯盟》熱播,近幾年,集家國情懷與民族文化于一身的歷史正劇迎來了值得期待的回潮。透過鮮活的人物形象傳遞的,是諸如“舍生取義”的犧牲精神、“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擔當意識、“天人合一”“天下為公”的社會理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處世之道、“以人為本”“民惟邦本”的治國理念等積極有益的精神及文化價值,迸發出充溢著文化自信的中國氣派。
有學者說,應運而生、應和時代要求而出的歷史正劇,增強了社會大眾的國家意識,激發了人們的家國情懷,增強了人們的文化自豪感。優秀的歷史劇總是應和著時代的焦點,是今天同歷史的對話。
正劇的回歸與創新同時發生。《大軍師司馬懿之軍師聯盟》在尊重歷史的基礎上另辟蹊徑,塑造了一個不拘泥于故紙堆,又不離邏輯的司馬懿,有了更多符合當下審美的價值;《瑯琊榜》雖是一個虛構的故事,但其巧用濃厚的中國元素,攝人心魂的中國之美,精致的情節推進與準確的情緒演繹,升華了整部劇的精神內核——法度的尊崇、風骨的持守、智慧的省透、仁愛的回歸。
走過60年,國產電視劇講述故事的能力、對審美意蘊的表達、對精神品格的呈現越來越得到國際社會接受和認可。觀眾從一幕幕熒屏故事中,感知歷史底蘊與人生道理,而這種不脫離歷史真實和生活真實,傳達中國故事、中國形象、中國旋律的奮力耕耘,永遠是中國電視劇創作的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