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在线中乱码,青青青国产最新视频在线观看,无遮挡免费一级毛片视频,激情国产原创在线观看

 
 

夏建白:基礎研究是中國科學院發展的土壤和驅動力

發布時間:2018-05-10 18:39:16  |  來源:中國科學院院刊  |  作者:夏建白  |  責任編輯:馬驊
關鍵詞:基礎研究,中國科學院,科學技術

世界科學技術發展到今天,從機械革命、信息革命到生命科學革命,其初期每一個科學規律的發現都是出自由好奇心驅動的、從事自由探索的科學研究;而不是由任務帶學科——就像?1958?年“大躍進”那樣。當今世界上的科學技術強國都是逐漸積累,特別是?17—18?世紀以來,不斷涌現的科學研究成果奠定了基礎研究的基礎,才有今天的高科技成果。

由于歷史的原因,中國的科學研究落后于世界先進國家。但新中國成立后,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國的科學研究事業取得了突飛猛進的進步。特別是中科院,在改革開放以前承擔著中國科技發展的主要責任。“兩彈一星”研制、抗生素、發展鉀肥工業、合成順丁橡膠、馴化四大家魚等,解決了許多國家急需的困難和問題。但是追根溯源,中科院為什么能解決這些問題,就是因為有堅實的基礎。“兩彈一星”就是因為有“兩彈一星”功臣那樣的、從海外歸國、基礎扎實的科學家。抗生素、化肥、合成橡膠、馴化四大家魚,包括人工合成牛胰島素等,哪一項都需要扎實的基礎研究功底。

改革開放以后,中科院在許多方面仍然走在了全國高校、科研機構的前列,如量子科學(包括量子通信、量子計算)以及生命科學中的一些重大研究成果等,其原因就是在“文革”中,中科院的科研環境、科研隊伍基本保持穩定——在那十多年里,不管外面多么亂,中科院可以說是一個世外桃源。廣大科研人員潛心研究,積累了許多科研成果和經驗,使得中科院的學術水平與國際上的差距并沒有外界想象的那么大。正因為有這些基礎研究的積累,中科院才能在那種特殊時期,在與國際科學界基本隔絕的條件下,自力更生地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如果沒有這些堅實的基礎研究的積累,光靠下達國家任務,是不能取得這些成果的。

基礎研究是創新的根源和土壤,基礎越深厚,越能產生原始創新的成果,在技術上引發一場新的革命。歷史上的例子很多,如晶體管、集成電路的發明引發了計算上的革命,半導體激光器、光纖的發明引發了通信上的革命等。相反地,如果基礎研究的積累不夠,那只能在外國人的基礎上修修補補,做些小的而不是根本性的創新工作。我們國家近幾年科技進步很快,但原始創新的工作不多,原因就在于此。所以中科院作為國家科學院,今后長期的奮斗目標之一就是要夯實基礎研究工作,包括由好奇心驅動的、自由探索的科學研究,這樣才能使中科院立于不敗之地,立于世界科學之林。

基礎研究與國家任務是不矛盾的,是相互促進的。只有基礎研究搞得好,才有本錢更好地完成國家任務。完成國家任務的同時,又能對基礎研究提出新的課題,發現新的現象等。

國務院最近發布了《關于全面加強基礎科學研究的若干意見》,這表明中央認識到基礎研究是一個國家的創新之源。不搞基礎研究,而談趕上、超過國際先進水平,那是無稽之談。基礎研究是中科院幾十年,包括新中國成立前的原中央研究院、北平研究院,經過好幾代科學家的努力積累下來的寶貴財富,這是中國科學院的鎮院之寶,我們一定要發揚光大這個優良的傳統,為發展我國科學事業、技術進步、促進國民經濟社會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

最后以中科院半導體所為例,說明以上觀點。半導體所是一個研制半導體光電器件的應用基礎研究所。從新中國成立后開始,雖然受到西方國家的封鎖,但在老一代的科學家林蘭英、王守武、王守覺等先生的帶領下,在科研人員的努力下,在半導體材料、器件方面做出了出色的工作。例如為東方紅衛星等提供了晶體管、計算機等急需的元器件和設備等,為完成國家任務作出了貢獻。

打倒“四人幫”以后,鄧小平同志派黃昆院士出任半導體所所長,成立了超晶格國家重點實驗室,加強了半導體所基礎研究的力量。在這基礎上,材料室孔梅影研究員與中科院物理所合作,成功研制中國首臺分子束外延設備,生長出了品質優良的異質結、超晶格材料。緊接著光電器件研究室的王啟明研究員、王圩研究員、陳良惠研究員等成功研制出了各種半導體異質結激光器,大大縮小了與國際的差距。他們?3?位都因此當選為院士。

2017?年半導體所獲得了?4?項國家二等獎,其中?1?項自然科學獎、2?項發明獎、1?項進步獎。4?項中有?2?位第一獲獎人是中科院物理所的博士。他們能得獎有多種原因,但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物理基礎好。有了好的基礎和好的想法,結合半導體所現有的良好工藝條件,很快就做出了先進的成果,得到評獎委員會專家們的公認。

值此“科學的春天”40?周年之際,讓我們緬懷老一輩的科學家,寄希望于年輕一代的科學家,為中科院的繁榮發展、為完成新時期建設創新型國家進而建成世界科技強國作出更大的貢獻。

 (作者:夏建白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研究員,第十屆全國政協委員。半導體物理學家。1962年畢業于北京大學物理系,1965年師從黃昆于北京大學攻讀碩士研究生,畢業后留校任助教,1970年在西南物理研究院從事等離子體物理研究,1978年起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工作。長期從事半導體和半導體超晶格、微結構理論研究。1989年“超晶格電子態理論”獲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獎一等獎;1993年“半導體超晶格的電子態和聲子模理論”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1998年“半導體微結構的電子態和有關的物理性質”獲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獎一等獎;2004年“半導體納米結構物理性質的理論研究”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2005年獲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進步獎。主要著作有《半導體超晶格物理》《現代半導體物理》《半導體自旋電子學》(中、英文)、Quantum Waveguide in Microcircuits等。其中《半導體超晶格物理》獲得1997年國家圖書獎提名獎、全國優秀科技圖書獎一等獎;《現代半導體物理》獲得2001年全國優秀科技圖書獎三等獎。《中國科學院院刊》供稿)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