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植被
圖?4a?和?b?分別是青藏高原南緣?1982?年和?2016?年的最大葉面積指數圖。由圖可知,東部的植被狀況明顯好于中西部地區。對比兩張圖可以看出中西部雖然植被狀況較東部較差,但?2016?年較之?1982?年有一定變好的趨勢。
圖?4c?為?1982—2016?年青藏高原南緣地區的年最大葉面積指數線性趨勢擬合圖。如圖所示,研究區域植被生長狀況逐年變好。具體來看,東部有部分區域斜率為0或負值,說明這些區域的植被狀況在所研究的?35?年間沒有太大變化或有所減少,這可能與區域降水減少有關;而中西部區域的斜率則都是正值,表明這些區域的植被在近年來一直在增長,這可能與溫度升高而有利于植被生長有關。
氣候
青藏高原南緣位于西風帶、南亞季風和東亞季風的交匯地帶,西部主要受西風帶影響,中東部則主要由南亞季風控制,區域降水和溫度呈現顯著的空間和季節分異。由于全球變暖、亞洲季風減弱和西風帶增強等大氣候系統的變化,近?30?年該區域降水和溫度也呈現了相應的變化。
降水
圖?5a?為青藏高原南緣?1998—2016?年?TRMM?平均年降水量分布圖,可見研究區域的降水量呈現南部多、北部少、東部多、西部少的特征。高大的喜馬拉雅山迎接了南亞夏季風帶來的印度洋的豐沛水汽,在區域的中部及東部形成了強降雨中心,TRMM?年降水量在?88oE—97oE?區域可高達?2?000?毫米以上。區域西側受到西風帶和南亞季風的雙重作用,TRMM?年降水量也可達?1?000?毫米以上。區域南側為迎風坡,攔截了來自印度洋的豐沛水汽,年降水量多在?1?500?毫米以上;而北側海拔多在?3?000米以上,降水量多在?800?毫米以下,小于南部。
圖?6?為?1980—2016?年海拔高于?3?500?米和低于?1?500米的氣象站點的月降水量及年降水量折線圖。可見在研究區域的降水季節分布上,降水集中在?6—9?月,特別是?7—8?月降水量最大,這主要是受南亞夏季風影響。南部海拔低于?1?500?米的區域?7—8?月降水量平均在?200—250?毫米之間,北部海拔高于?3?500?米的區域平均也可達到?60—80?毫米。南緣西部冬季可以同時得到西風帶帶來的降水,在位于南緣西部的聶拉爾和普蘭站,可以看到在?1—4月呈現了一個小的降水峰。
不同于整個青藏高原整體情況,研究區域降水量呈現了顯著減少趨勢(圖?5b)。1989—2016?年的?TRMM數據擬合顯示,在研究區域的中部和東部,年降水量減小十分顯著;氣象站點的觀測(圖?6c)也支持了這一結果,平均年降水量以?5.95?毫米/10?年的速度緩慢減少,這可能與近年來南亞夏季風的減弱有關。而在區域西部的局部地區,TRMM?的年降水呈現了增加的趨勢,印度?DEHRADUN?站點(30.317oN,78.033oE)1993?年以來的降水觀測也以?267.02毫米/?10?年的速度增加,這可能與西風帶增強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