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央視網消息(焦點訪談):相信每個人都知道勤儉節約是中國人的傳統美德,但是杜絕舌尖上的浪費卻又很不容易。一份來自中科院對各種宴席浪費原因的調查,其中列了有四大項:菜品質量難以令人滿意;某些地方傳統習俗對菜品數量要求過多;盲目點菜導致菜品數量遠大于消費量;攀比心理較重,講究排場。從中可以看到,形成浪費,既有主觀原因,也有客觀原因。看來,杜絕浪費要有心,也要有招。今天,就請大家一起來出出招,商量商量看看怎樣破解這個難題?
端午節小長假的第一天,在沈陽的某酒店,有16場婚禮在這里同時舉行。在其中一個宴會廳里,有200多位親朋好友參加了一對新人的婚禮。
最先上來的菜大家還動動筷子,但是菜上到一大半時,就沒有幾個人吃了。整盤的肘子基本未動,魚、蝦也少有人吃。記者還看到,婚宴剛剛開始,原本十個人標準的餐桌,就走了三四個人。
酒店的吳經理告訴記者,在他們酒店舉辦婚禮,餐廳里會提供免費的打包盒和打包袋,而且服務人員還會提示客人盡量不要浪費食物。大多數辦酒席的主家都會打包,并分給親朋好友,可還是有些客人用餐后根本不愿意打包。
記者跟著服務員鄭浩收拾餐桌。鄭浩家在農村,生活條件比較艱苦,在飯店當服務員的工資既要維持自己的生活,還要貼補家里,看到這些好好的飯菜被浪費掉,小伙子心里很不是滋味。
據記者了解,這個廳的婚宴標準為1288元一桌,共26桌酒席。每桌含6個涼菜、10個熱菜、3種主食和1個湯,整場婚宴的飯菜大概花費33500元。記者統計發現,以每桌浪費30%的飯菜來計算,這33000元里就有10000元白白扔掉了。
中國受傳統禮俗文化的影響,新人結婚,操辦喜事,婚宴是重要的一個環節。為了討個好彩頭,一般每桌的菜品數量還講究,經常點16或者18個菜。不僅如此,為了圖吉利,婚宴上還有一些必須要上的傳統菜,比如說四喜丸子,寓意四季平安;整雞和整魚,寓意著吉慶有余等等。
中科院的一項調查,分析了各種宴席浪費的四個主要原因,其中,傳統習俗對菜品數量要求過多,是造成婚宴浪費的一個重要原因。如今,一些年輕人也在逐步改變想法,有的人打算節儉一點,只是雙方父母和親戚一起聚一下,還有的人不準備辦婚宴了。
不辦婚宴或許只是少數年輕人的選擇,雖然很多年輕人不太喜歡這種形式,但是家中的長輩們卻希望能通過一場婚宴邀請親朋好友,共同來見證新人們人生中重要的時刻。一方面傳統習俗要尊重,而另一方面婚宴往往菜多、量大,確實吃不了,浪費掉很可惜。面對這兩難的處境,應該怎么辦呢?
首先,如果飯店能做些調整,比如說四喜丸子可以做小點,菜量有不同規格,消費者可以根據實際需要來選擇,這樣既能省錢,還可以避免浪費。
而一些人也有節儉的意識,婚宴結束后,很多主家會鼓勵親朋好友分別打包,各自帶回去。當然還有另一種情況,很多人怕浪費其實想打包,但是又怕人多不衛生,因此放棄了打包的念頭。對此,中國政法大學教師馮軍旗認為,應該大力倡導分餐制和自助餐制,每個人根據自己的需求來選擇,有利于健康,防止疾病的傳播。
除了傳統習俗對菜品數量要求過多外,中科院調查分析,各種宴席浪費的四個原因中,攀比心理較重、講究排場等,是造成朋友聚餐和商務宴請浪費的主要原因。
“寧剩勿缺”是不少中國人請客吃飯時根深蒂固的觀念,大家普遍認為一頓飯下來,只有桌上菜有剩余,才能顯示出自己的大氣和熱情。原本大家通過聚餐的形式聯絡感情、增進友誼,但是一些人的從眾和攀比心理,卻讓聚會變成了浪費。
在采訪中記者發現,當人們在請客和被請客時,隨著身份的變化,心態隨之也會發生變化。一位觀眾告訴記者,如果是自己招待客戶,可能會多點一些,檔次會稍微好一點,而如果是別人請自己,則是能吃飽就行了。
其實這種心態的變化也給了我們很多啟示,比如說,當我們參加別人宴請的時候,主人菜點得多了,我們勸一勸;如果自己請客的時候從實際需求出發,按需點菜,那么這樣,朋友聚餐和商務宴請的浪費也許就會避免。
中科院調查分析的各種宴席浪費的四個原因中,盲目點菜導致菜品數量遠大于消費量的現象,也許很多人都碰到過。比如說點餐前不了解餐廳飯菜的分量,結果點的過多造成浪費,這都是無心而為之。
一位餐廳經理說:“東北這邊的餐飲習慣就是這樣的,盤子大,菜量大,南方客人過來會說你們家菜量太大了。”還有一種情況是到了飯店,想多品嘗幾個菜,結果點多了吃不了。針對這種情況,很多餐廳也推出了半份菜、小份菜。這樣的做法不僅僅是在餐廳,在校園也一樣,有的學校食堂甚至推出了一塊紅燒肉的份量。
在中科院調查分析餐飲浪費的四個主要原因中,菜品質量難以令人滿意,就是很多學生浪費的原因。
除了飯菜不好吃、點多了,還有一個原因也不容忽視,那就是不管男生、女生、飯量大小,食堂師傅打飯時永遠不變“一勺的量”,也是造成浪費的很大成因。
這種情況不僅僅出現在校園,企事業、機關單位的食堂存在同樣的問題。針對這種現象,記者看到一些高校已經做出了相應的改革。在東南大學,食堂把飯菜細分成不同份量和價格,方便同學各選所需。蘇州大學食堂專門開設了“半份菜”窗口,提供菜肴品種達20多種。
實際上,食物浪費并不僅僅在餐桌上。在提及浪費食物的問題時,往往會更多地關注消費端,忽視食物生產、儲存、流通等環節的“隱性浪費”問題。例如有些食物因為打蔫會被丟棄,而有些食物被丟棄的原因,僅僅是因為顏值低。前不久,聯合國糧農組織聯合一個社會機構,借鑒國外的有效做法,在國內發起了一場“不浪費、好好愛”的行動,從全國農場、超市、餐廳收集近千斤因為“被嫌棄”而即將被浪費的食物,請十多位大廚精心烹制,520名現場觀眾用一場大型的“光盤行動”享用了它們,共度了一段“好食光”。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駐中國代表馬文森表示:“我們還將有更多的活動,探討在價值鏈過程中的創新解決方案,旨在減少食物的浪費和損失。我們一些創新性想法、技術、方案,能夠切實解決食物的浪費和損失,使中國能在這個領域成為世界的先鋒和榜樣。”
據中國科學院2013-2015年的調查結果顯示,我國餐飲食物浪費量約為每年1700萬至1800萬噸,這相當于3000萬到5000萬人一年的口糧。而生產這些食物所要消耗的資源也是觸目驚心的。以水稻為例,據農業部測算,每生產1噸水稻,就要消耗2000噸淡水和將近2畝的耕地資源,同時還要投入相當數量的化肥和人工勞動等等。不僅如此,浪費食物還對環境造成了惡劣的影響。馬文森說:“為了生產這些沒有被我們最終消費的糧食,消耗了巨大的能量,產生了大量的溫室效應,這些都加劇了氣候變化。”
看來,要在全社會推動形成節約適度、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首先得做個有心人,之后就能想出既管用又愿用的實招。杜絕浪費,除了吃喝,出門多乘公交,居家節水節能,購物簡單包裝,生活的方方面面、點點滴滴對于有心人都是舉手之勞。說了消費端,生產、儲存和流通等環節的“隱性浪費”更需要人人參與。關愛環境,綠色消費,從我做起,有心有招,人人應為,人人可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