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記者沈秋) 3月18日-20日,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辦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17年會”在北京舉行。本屆論壇以“中國與世界:經濟轉型和結構改革”為主題,圍繞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經濟全球化、防范和化解系統性金融風險等議題進行探討。世界銀行首席執行官里斯塔利娜?格奧爾基耶娃出席論壇并發表講話。
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勢在必行
里斯塔利娜?格奧爾基耶娃說:“本場會議的主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十分重要且及時。因為這一改革對于加快經濟增長和創造就業至關重要,否則將不能實現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的愿望。及時則是因為對刺激經濟增長的關注日益迫切,面對年復一年世界經濟都未能回歸金融危機前的增長軌道。全球貿易停滯不前,投資低迷,政策不確定性上升,使得2016年成為世界經濟的又一個困難之年。”
2016全球增長的三分之一來自中國貢獻
里斯塔利娜?格奧爾基耶娃指出,2016全球經濟增長的三分之一即35%來自于中國的貢獻,中國預計將保持這一高份額。在十三五規劃里,中國制定了將重點放在提高生產率和推動創新作為增長新動能的宏偉目標,結構性改革成為2020年之前國家議程的核心。在國際上,中國主導G20將焦點集中在將結構性改革、創新、數字經濟和基礎設施投資作為促進經濟增長的手段。
不同類型的結構性改革結果不同
里斯塔利娜?格奧爾基耶娃提出,不同類型的結構性改革,潛在的回報也不同。例如,處于不同收入水平的經濟體都能從稅制和金融部門改革中受益,而法律制度和財產權改革能促進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的生產率增長,對高收入經濟體卻不適用。貿易自由化對低收入國家尤其有利。但勞動力市場改革、加強商品和要素市場競爭對中等收入和高收入國家益處最大。這種分析也表明,在將改革捆綁進行時,改革的效益往往會更明顯。
里斯塔利娜?格奧爾基耶娃還說:“首先是政府在減稅和減少行政負擔方面的作用得到廣泛承認,但圍繞產業政策和促進技術變革的作用還存在相當多的爭論。從原則上,市場失靈、協調問題以及開發新技術和創新中的高風險,都需要政府發揮作用。但在實踐中,其他新興經濟體實施產業政策的結果喜憂參半。對于有些經濟體,產業受到高關稅壁壘的保護而從未擺脫嬰兒狀態,始終是國家和經濟的一個包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