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2月5日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發布,這是進入新世紀以來,第14個關注“三農”的一號文件。在中央決策層推出互聯網+的背景下,中央一號文件將對農業互聯網帶來哪些新機遇?推進過程中,又需要從哪些方面入手著力?各界在認識上存在的誤區又有哪些?針對以上問題,記者專訪了致力于農業互聯網的標桿企業—社員網CEO景崗。
記者:每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都有所不同側重。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鎖定“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此,您怎么看?
景崗:現在“中央一號文件”已成為中共中央重視農村問題的專有名詞。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村人口占全國人口的70%,農業人口占產業總人口的50.1%,三農”問題關系到國民素質、經濟發展,關系到社會穩定、國家富強,把農業問題作為中央一號文件,表明中央解決好大多數人問題的決心。
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鎖定“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農業內外部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形勢下,農業農村發展新的歷史階段要求。產品需求升級了,有效供給跟不上;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到極限了,綠色生產跟不上;國外低價農產品進來了,國內競爭力跟不上;農民增收傳統動力減弱了,新的動力跟不上。
正如家庭生活中對日本馬桶蓋的需求一樣,農業領域的需求除了基本的糧食供給之外,更多豐富的供給、更多個性化的要求,使得農業領域同樣需要供給側的改革。這不僅僅是對農業領域本身的巨大革命,也是和國家整個經濟社會的發展息息相關的。試想,如果我們占據第一產業地位的農業供給側改革做好了,對其他產業的帶動影響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所以,今年中央一號文件鎖定“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時代發展的要求。
記者:在農業供給側改革推進過程中,借力互聯網或者說融入互聯網因素,已成為各界共識。您有個觀點認為,農業互聯網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抓手。具體解釋下其中的內涵。
景崗:2015年3月5日、3月1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兩提“互聯網+”,讓這一概念的熱度幾近沸點。中國三大產業中,農業作為第一產業,也是基礎產業,正在逐步被互聯網影響,帶動轉型升級。進入“十三五”的第二個年頭,農業互聯網也在不斷的迭代更新,產業升級。今年的一號文件,不單單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標桿,更會是農業互聯網行業創業人士探索道路的風向標。
我們放眼望去,現在哪個行業或者哪個產業,能缺少得了互聯網的參與呢?當然,我們不是說要泛互聯網化。不得不承認的一個事實是當前農業領域的互聯網業務的發展程度還處于較低水平和初級階段,但農業產業鏈條的深廣程度和多元而豐富的需求,正是契合互聯網經濟發展的特性,因此,兩者之間可以說存在著天然的緊密合作度。
在農業供給側改革的大背景下,農業互聯網的集約化發展、個性化發展、普及性發展,恰恰可以得到很好地體現。
而農業互聯網作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抓手,不僅可以跨越傳統農業發展的模式,同時可以更好地提升效率,以及對農業業態帶來巨大變化和影響。比如我們社員網推進的農產品上行,其規模效應、經濟效益、有效針對性效果,乃至于精準扶貧,都是以往農業傳統模式所難以實現的。
農業互聯網可以用互聯網思維經營農業,打破時間、空間限制,推動農特產品供需雙方的直接對接,助推農業實現個性化生產與集約化生產相結合,將市場需求直接反饋給農民,真真正正讓農民了解“種什么”、“怎么種”。
由此可見,以農業互聯網作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抓手,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當然,這其中需要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制定出契合當地農業發展的互聯網模式,才能夠具有切實的生命力。
記者:那么,推動農業互聯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哪些著力點呢?
景崗:經過這兩年的實踐,我們摸索出一些規律和特點,可以貢獻出來,和同行們分享,也歡迎大家給多提意見。主要因從這幾方面入手:
(一)大力推進結構調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是要提高質量、效益和競爭力,要通過結構調整,促進布局更加合理、結構更加優化,產品適銷對路。調優產品結構、調好生產方式、調順產業體系。“調優產品結構”突出“優”字,大宗農產品要突出“優質專用”,其他農產品突出“特色優勢”。“調好生產方式”是突出“綠”字,就是要推行綠色生產方式,修復治理生態環境。“調順產業體系”突出“新”字,就是要培育農村的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
(二)大力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多元化經營主體發展壯大,是發揮市場配置資源決定性作用的重要基礎,能夠有力地推動生產規模化、集約化、現代化,從而提高產品質量,降低生產成本,增加效益。
農業互聯網可以充分利用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農業跨界融合,推動農業逐步實現生產規模化、集約化、現代化,有效解決農業生產中的技術服務問題。農民可以通過電商購買所需的農資、農機,并獲得防治病蟲害、施肥用藥等農業技術指導,科學種田。借助互聯網形成信息和技術服務平臺,可實現規模化生產、精準化生產、智慧型生產。
(三)大力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是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重要舉措,是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探索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必然選擇。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大力推進農產品市場流通體系建設,大力發展鄉村旅游、休閑農業等新業態。
農業互聯網可以通過利用互聯網平臺,縱向延伸,健全和完善農業產業鏈條,將互聯網與農業產業的生產、加工、銷售等環節充分融合。運用互聯網技術去改造生產環節提高生產水平,管控整個生產經營過程確保產品品質,對產品營銷進行了創新設計,將傳統隔離的農業一、二、三產業環節打通,形成完備的產業鏈。橫向拓展,挖掘農業價值創造潛力,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之間的線上融合和交叉重組,增進經濟效率,實現一體化經營,帶動農村經濟集約化發展。
(四)大力推進“五化”互動。以標準化為基礎,以綠色化為核心,以規模化為途徑,以品牌化為引領,以法制化為保障。
農業互聯網可以通過互聯網技術深刻運用的智能農業模式,以計算機為中心,對當前信息技術的綜合集成,集感知、傳輸、控制、作業為一體,將農業的標準化、規范化大大向前推進了一步,不僅節省了人力成本,也提高了品質控制能力,增強了自然風險抗擊能力。農業互聯網有助于實現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讓消費者通過掃碼即可了解該產品產前、產中、產后的全鏈條信息,從而達到品牌化傳播的目的,而且互聯網作為信息傳播平臺,可以為農產品的品牌化運作提供好的思維方式與方法,這也是農業互聯網在品牌打造方面的獨特之處。
記者:針對農業互聯網存在的一些誤區怎么看?
景崗:農業互聯網畢竟屬于新鮮事務,加之沒有以往模式可因循參照,而且變化性較大。因此,存在一些認識上的誤區在所難免。這里面,諸如片面的以用戶思維為導向,忽略農民+消費者的真正需求、單純依靠政府強推而忽略農民感受、熱衷于推捧新農人而忽略傳統農民,都會帶來一些問題,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去調試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