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2月5日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發布,這是進入新世紀以來,第14個關注“三農”的一號文件。在中央決策層推出互聯網+的背景下,中央一號文件將對農業互聯網帶來哪些新機遇?推進過程中,又需要從哪些方面入手著力?各界在認識上存在的誤區又有哪些?針對以上問題,記者專訪了致力于農業互聯網的標桿企業—社員網CEO景崗。
景崗介紹道,推動農業互聯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要可從以下這些方面著手:
一、大力推進結構調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是要提高質量、效益和競爭力,要通過結構調整,促進布局更加合理、結構更加優化,產品適銷對路。調優產品結構、調好生產方式、調順產業體系。“調優產品結構”突出“優”字,大宗農產品要突出“優質專用”,其他農產品突出“特色優勢”。“調好生產方式”是突出“綠”字,就是要推行綠色生產方式,修復治理生態環境。“調順產業體系”突出“新”字,就是要培育農村的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
二、大力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多元化經營主體發展壯大,是發揮市場配置資源決定性作用的重要基礎,能夠有力地推動生產規模化、集約化、現代化,從而提高產品質量,降低生產成本,增加效益。
農業互聯網可以充分利用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農業跨界融合,推動農業逐步實現生產規模化、集約化、現代化,有效解決農業生產中的技術服務問題。農民可以通過電商購買所需的農資、農機,并獲得防治病蟲害、施肥用藥等農業技術指導,科學種田。借助互聯網形成信息和技術服務平臺,可實現規模化生產、精準化生產、智慧型生產。
三、大力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是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重要舉措,是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探索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必然選擇。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大力推進農產品市場流通體系建設,大力發展鄉村旅游、休閑農業等新業態。
農業互聯網可以通過利用互聯網平臺,縱向延伸,健全和完善農業產業鏈條,將互聯網與農業產業的生產、加工、銷售等環節充分融合。運用互聯網技術去改造生產環節提高生產水平,管控整個生產經營過程確保產品品質,對產品營銷進行了創新設計,將傳統隔離的農業一、二、三產業環節打通,形成完備的產業鏈。橫向拓展,挖掘農業價值創造潛力,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之間的線上融合和交叉重組,增進經濟效率,實現一體化經營,帶動農村經濟集約化發展。
四、大力推進“五化”互動。以標準化為基礎,以綠色化為核心,以規模化為途徑,以品牌化為引領,以法制化為保障。
農業互聯網可以通過互聯網技術深刻運用的智能農業模式,以計算機為中心,對當前信息技術的綜合集成,集感知、傳輸、控制、作業為一體,將農業的標準化、規范化大大向前推進了一步,不僅節省了人力成本,也提高了品質控制能力,增強了自然風險抗擊能力。農業互聯網有助于實現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讓消費者通過掃碼即可了解該產品產前、產中、產后的全鏈條信息,從而達到品牌化傳播的目的,而且互聯網作為信息傳播平臺,可以為農產品的品牌化運作提供好的思維方式與方法,這也是農業互聯網在品牌打造方面的獨特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