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俗話都說:“要想富先修路”,當農民出身的劉嘉坤在1984年帶領村民賣牛賣羊湊出1.77萬元修路錢的時候,帶領村民脫貧致富就已經成為他在隨后的日子里不能卸下的重責。中國網 鄭亮攝影 |
九間棚“脫貧衣、摘貧帽”之旅
1984年,時任村支部書記的劉嘉坤嚴格執行“脫貧攻堅一把手責任制,”帶領當地村民架電、修路、挑水,開啟九間棚村的“脫貧衣、摘貧帽”之旅。
從1984年12月到1985年4月,僅僅五個月的時間,一條寬6米、長3500米、大小24道彎的盤山公路沿龍頂山蜿蜒而行,進入大山深處,打通了九間棚村“脫貧致富”的“任督二脈”。
九間棚村因地勢陡峭,到處都是石縫,難得盼來一場酣暢淋漓的大雨,也根本蓄不住水,種植出來的黃梨干澀難以入口。果農們擔著黃梨,杵著竹竿下山,在坎坷不平的山路上顛簸著,黃梨要么灑落,滾落石縫中,要么就摔得稀巴爛?!皠e人賣一毛錢一斤或是8分錢一斤,我們就只能賤賣,連3分錢一斤都沒人收,”劉嘉坤無奈地搖搖頭。
為解決“用水難,吃水難”的問題,1986年,劉嘉坤看準村西北3500米之外的一處天然石洞,打起“高山水利”的主意,毗鄰懸空懸崖建揚水站、連池、輸水,實現了“路跟渠,渠帶路,母子水池滿山布,澆田園,灌果樹,洗衣做飯水到戶”。劉嘉坤還帶領九間棚人治理山灘2100畝,整治耕地450畝,栽植水土保持林8萬畝,人均果樹120余棵,農民人均增收千元。
為鼓舞群眾士氣,劉嘉坤扯著嗓子向大家喊道“大家踏實干、好好干、干出好成績,總有一天總書記、總理都會過來瞧上一瞧?!?/s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