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新興經濟體智庫年會在海口召開,清華-布魯金斯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齊曄發表演講。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記者 魏博)10月31日-11月1日,2015新興經濟體智庫年會在海口召開。年會由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以下簡稱“中改院”)與聯合國開發計劃署、中國國際經濟技術交流中心和德國國際合作機構聯合主辦,主題為“經濟轉型與可持續發展——共建‘一帶一路’中的新興經濟體”。清華-布魯金斯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齊曄從低碳發展和應對氣候變化的視角,闡述了他對“經濟轉型和可持續發展”的理解。
齊曄表示,低碳發展和應對氣候變化,這個視角的重要性包括兩方面:一是國內的視角。剛剛閉幕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到“創新、協調、綠色、包容、共享”。“綠色發展”,應包含低碳發展、包容性的發展。兩年前,李克強總理談到新型城鎮化的時候,也談到了集約綠色、低碳和智慧。二是國際的視角。在九月份習近平主席剛結束的對美國國事訪問中,中美兩國元首共同聲明,是關于應對氣候變化的。早在2009年,中國政府在哥本哈根世界氣候大會上,承諾到2020年碳強度減少40%-45%,目前已經完成了33.8%,還有五年的時間來完成這個目標。中國正在經歷著快速的低碳轉型過程,2000年——2014年,平均每年約3.7%的速度降低碳強度。
齊曄認為中國在低碳轉型中呈現三個特征:
第一個特征,碳強度下降的同時,碳排放總量在上升,而且上升得非常快。1990年,中國的碳排放大約占全球的10%,目前約占全球30%,成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國。
第二個特征,低碳轉型過程是一個更長時間尺度上的變化。中國的節能政策始于1970年代末期,通過分析從1980年到現在的數據,可以看出,在過去的幾十年中,我們以平均每年5%的速度降低能源強度和碳排放強度。所以,應該把低碳轉型這個過程放到更加廣闊的時間尺度上來看。
第三個特征,低碳化的轉型過程到了一個非常關鍵的歷史節點。這個節點意義就在于,從強度或者是相對量的下降正在逐步走向絕對量的頂峰。中美兩國就氣候變化議題達成的協議中,中國承諾到2030年左右碳排放達峰值。從煤炭消費數據看,煤炭的生產、煤炭的進口及煤炭的消費量在下降,今年的煤炭消費量有可能出現負增長,此外,用電量增速也在大幅度下滑,也就是說,我們所承諾的峰值有可能會提前到來。這既是周期性現象,又是長期趨勢。
“今年七國集團峰會在德國共同聲明,支持在本世紀實現全球經濟“去碳化”,即完成世界經濟的低碳化。也就是說,在未來85年時間里,化石能源時代有可能會結束。我們有一個不成熟的判斷,原來我們所談的有可能會提前結束。新的一個戰略機遇期表現在三重的周期重疊,包括經濟周期、技術革命帶來的能源革命和產業革命的周期,以及包括文明的進程由工業文明到生態文明的轉折時期。三個周期相互重疊形成了中國長期的發展,也形成了戰略機遇期,我們要重新認識新的機遇期。”齊曄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