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中國和世界銀行在減貧及相關領域的合作迄今已有35年,您如何評價這種合作伙伴關系?
郝福滿:世界銀行與中國合作35年深感榮幸。世界銀行在中國的業務內容包括分析調研、貸款項目、政策對話以及為政府決策提供建議。世行與中國的合作涉及到中國發展議程的廣泛領域,包括農業與農村發展、基礎設施建設、城鎮發展、交通、教育、衛生、環保和定向貧困干預。
我認為這種合作關系之所以能夠取得成功,首先是因為世行很好地適應了中國的優先發展重點和發展規劃,世行根據中國的需求變化不斷調整貸款規劃。獲得成功的第二個要素是我們與中國的合作關系具有長期性。我們的第一個中國貸款項目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那是1981年的一個提升中國大學質量的項目,推動這一項目的理由是中國經過十年動蕩,亟待恢復高等教育培養國家未來的領導人,這完全符合鄧小平號召中國人民解放思想的精神。
就扶貧而言,世界銀行通過對中國農村貧困問題開展深入研究,為中國政府制定國家扶貧戰略提供了支持,世行在1992年編寫的《中國:九十年代減貧戰略》報告建議采取多部門綜合性扶貧開發模式,2002年的《中國戰勝農村貧困》建議進一步重視參與性,2008年完成了中國貧困評估報告《從貧困地區到貧困人口:中國扶貧議程的演進》。
世界銀行與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合作,自1995年以來共貸款支持了中國的六個直接扶貧項目,包括西南扶貧項目 (1995-2002)、秦巴山區扶貧項目 (1997-2004)、貧困農村社區發展項目 (2005-2011)、貧困農村地區可持續發展項目 (2010-2015)和貧困片區產業扶貧試點示范項目(2015-2021)。通過這些項目,世界銀行致力于為中國的國家扶貧規劃帶來全球知識、良好實踐和創新。
記者:9月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峰會上通過了新的可持續發展目標。您認為在這一新的發展框架下,中國和世界銀行要如何調整策略以適應新的變化?中國在實現全球發展目標方面將扮演怎樣的角色?
郝福滿:今年9月25-27日在紐約召開的聯合國大會上,世界各國領導人通過了新的可持續發展目標,這是一個旨在消除貧困、促進繁榮和保護環境的雄心勃勃的議程,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首個目標就是到2030年消除極端貧困。
盡管中國在減貧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鑒于中國人口眾多,中國在實現消除貧困的全球目標方面仍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中國在過去30多年有著無與倫比的減貧記錄,其他發展中國家可以大量借鑒。習近平主席出席聯大期間主持了南南合作圓桌會議,世界銀行行長金墉也出席了那個論壇。我們認為學習中國的成功經驗將成為我們未來合作關系中越來越重要的內容。
此外,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作為一個日益開放和市場化的經濟體,中國未來的發展對于全球經濟和區域經濟都具有重大影響,因此其他國家的經濟增長與扶貧將會部分地與中國的經濟健康緊密相連。
發展中國家的基礎設施需求巨大,新興市場和低收入國家面臨每年1萬億-1.5萬億美元的基礎設施支出缺口,對此中國主導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和新開發銀行可以發揮非常重要的作用。有了良好的環境、人力和采購標準,亞投行和新開發銀行就能夠加入其他開發銀行的行列,共同滿足巨大的基礎設施需求,這對于消除貧困、減少不平等和促進共享繁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世界銀行將繼續與中國密切合作推進這一宏偉事業,通過引進國際知識經驗,幫助中國創新并根據國情和環境借鑒利用國際最佳實踐。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