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正確把握下一步宏觀經濟政策的走向?
現在大家都在講“新常態”,什么是“新常態”?存在不同理解,有的認為“三期疊加”就是“新常態”,也有的認為新常態就是增長速度的回落。張軍擴認為,所謂“新常態”,除了增速換擋和回落之外,至少還要包括兩點:一是過去粗放增長模式下所積累的結構矛盾和財政金融風險要得到一定程度地化解,二是新的增長動力和增長模式基本確立。只有在那種情況下,經濟增長才能說有了一個比較穩定和穩固的基礎,才能說達到了新的平衡,也才能說經濟進入了“新常態”。因此,今后一個時期應當繼續堅持穩中求進的政策取向,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在保持經濟基本穩定、風險總體可控的前提下,不失時機地推進各項改革,積極為經濟進入“新常態”創造條件、奠定基礎。
張軍擴指出,當前最重要的,是加快推進那些有利于充分釋放我國增長潛力、保持經濟穩定增長的改革。這主要包括三個方面。
一是要通過改革,釋放中國本來所擁有的但卻被體制弊端所擬制的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比如,雖然目前中國勞動力成本遠低于美國等前沿國家,但由于管制過多、競爭不充分,致使中國在資金成本、能源成本、物流成本等方面,遠高于美國。如果計算綜合成本,中國在不少制造業領域成本反而高于美國。這是導致近年來不少美國企業回歸、甚至不少中國企業選擇到美國設立分廠的重要原因。
二是要通過改革,釋放巨大的國內需求潛力。現階段中國依然具有巨大的投資需求空間。張軍擴舉例,只要將現在城市的地下管網改造一遍,需要多大規模的投資;只要將現在的農房按最基本的抗震標準改造一遍,需要多大規模的投資;只要使中國廣大的農村具備基本的基礎設施,包括基本的硬化道路、垃圾處理設施等,需要多大規模的投資;等等。而且,目前支撐這些投資的產能要么充足,要么過剩。然而問題在于,與先前的投資相比,這些領域的投資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它們大都具有一定的公益性質,都不是可以直接商業化的投資。如何通過財政、金融制度的創新,建立適應新形勢的可持續的投融資體制,從而充分釋放國內投資需求空間,也是重大改革挑戰。
最后,張軍擴認為,還要通過改革,促進創新驅動發展。新的增長動力的形成從根本上來講要靠創新,而適宜的創新環境要靠政府來營造。中國人才資源豐富,科研教育基礎扎實,具有巨大的通過創新驅動發展的潛力。但長期以來,由于教育體制、人才體制、科研立項、經費管理等方面存在弊端,嚴重制約創新驅動發展潛力的發揮。因此,必須加快這些領域改革,盡快構建起有利于創新的體制和社會環境,為新的增長動力、增長動力的形成奠定基礎。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