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世界各國都在尋找迅速走出金融危機的解決方法和新的經濟增長點,發達國家欲借“再工業化”重奪國際制造業競爭主導權,而一些發展中國家和地區以比中國更低的成本優勢,成為接納國際制造業轉移的新陣地,對中國制造業形成“前堵后追”之勢。面對這場大變局,中國制造業傳統的盈利模式受到挑戰,如何構筑新比較優勢,如何實現整體價值鏈的升級將深刻影響著中國經濟的未來。
“再工業化”推動全球制造業格局重組。目前,發達國家在新材料、新能源、生物技術和新一代信息技術方面占據顯著優勢,例如美國在頁巖油氣開采技術、快速成型制造技術、復雜觸摸屏技術等領域明顯處于領先地位。發達國家的“再工業化”主要是對制造業產業鏈的重構,重點是對高附加值環節的再造。隨著推動新工業革命先導技術的產業化進入快速發展期,高成本國家通過更靈活、更經濟的新制造裝備生產更具個性化的、更高附加值的產品,未來在制造領域的實力對比將重新向發達國家傾斜。而發展中國家在制造業產出方面追趕發達國家的速度將較第一個十年顯著放慢。這會影響到全球產業的地域布局,進而導致全球產業格局出現大重組。
國際產業可能出現“逆轉移”對“中國制造”造成沖擊和不利影響。所謂“逆轉移”,是指由于美國制造業回流可能導致我國承接國外高端制造業轉移出現逆轉。跨國公司可能將布局在我國的高端制造業產能重新遷回美國。受其影響,將會對我國工業經濟增長和制造業就業造成沖擊,延緩我國成為制造業強國的時間。目前我國的制造業產能以低端、高能耗為主,在技術含量、產品附加值等方面不具有優勢。一旦美國制造業回流引發高端制造業出現“逆轉移”,很可能使我國產業結構失衡狀況更為嚴重。
美國商務部數據顯示,過去兩年制造業開始出現積極發展勢頭,制造業就業崗位增加了40萬,這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制造業部門首次出現持續性就業增長。美國波士頓咨詢集團最新研究結果顯示,隨著“美國制造”的成本優勢日益顯現,美國本土制造業將迎來一次新的發展機遇。大約10年前,美國開始外包器械、計算機等占美國制造業相當比例的諸多產品。現在,這種情況正在改變。
美國曾是世界上最大的產業資本輸出地,但隨著美國“再工業化”戰略的有序推進,美國的資本和技術流出將逐漸逆轉,可能由海外直接投資凈輸出國轉變為凈輸入國,這不僅會導致美國資本回流,而且其種種優勢和巨大的市場還會吸引全球資本,使得中國吸引全球制造業資本趨緩。
貿易摩擦將加劇中國制造業產品出口的競爭壓力。美國再工業化的目標是增加出口、平衡貿易,恢復制造業競爭力。一些曾經對美出口的中高端制造業產品對美出口已經受到影響。美國制造業回流以及“能源獨立”戰略使美國除石油之外的商品貿易逆差有所縮減。2013年美國貨物及服務貿易逆差為4715億美元,同比減少11.8%,貿易逆差占美國GDP的比重為2.8%,這一比重在2012年為3.3%。
加大技術輸出控制,延緩中國產業升級步伐。加入WTO以來,中國日益成為跨國公司搶灘海外研發的熱土,并漸漸躋身于跨國公司全球研發網絡的重要節點。據不完全統計,在中國的近千家外資研發機構中,由世界500強跨國公司建立的就有300家左右,近1/3的世界500強跨國公司均已在華設立了研發機構。技術轉讓方式是我國與跨國企業合作的重要方式,促進了知識擴散和技術溢出,從而達到獲取先進技術的溢出效應。美歐實施再工業化戰略后,憑借技術、標準、專利、知識產權的先發優勢和領先地位,可能對我國形成新的“技術封鎖”,對我國制造業升級形成延遲作用。
中國正處于一個決定未來發展方向的關鍵十字路口。中國盈利模式實現重大轉型以及產業實現升級已經不再是喊喊口號了,此時此刻,中國能不能借此快馬加鞭、加速轉型,已經刻不容緩。一是發展先進制造業是美國重振制造業的戰略核心,中國也應該在繼續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基礎上加緊部署。二是推進制造業兩化深度融合,促進制造業智能化。不斷加強智能技術在制造過程中的廣泛應用,大力推進智能制造裝備的自主創新和產業化;三是美國重振制造業的戰略舉措之一就是推動制造業“本土化”,由制造業“外包”轉向“內包”。應吸收美國“產業空心化”教訓,積極引導和鼓勵勞動密集型制造業外包企業由制造業成本高的沿海地區向國內中西部制造業成本較低的地區轉移;四是為破解我國制造業面臨的能源資源緊張和環境污染程度較重等難題,需要加快推進制造業綠色化發展;五是,當前我國制造業主要停留在價值鏈的低端環節,設計和銷售環節較為薄弱,亟需加快拓展制造業價值鏈,推進制造業服務化;六是要支持國內企業“走出去”,并購或參股國外制造企業和研發機構,支持國內企業培育全球化運營,全球化配置資源。(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研究員 張茉楠)
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