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震后魯甸,山體崩塌和滑坡等次災害嚴重。 中國扶貧基金會 供圖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8月14日訊(實習生 郭厚杰)云南魯甸地震牽動著全國億萬人民的心,隨著“黃金72小時”緊急救援行動的結束,地震災區已進入過渡安置階段。記者電話連線處在災區第一線的中國扶貧基金會秘書長助理王軍,詳細了解現階段云南魯甸災區的具體情況。
塌方頻發 地震災區生活條件艱苦
據王軍介紹,地震災區降雨密度大、雨量多,給救援工作帶來極大的不便。災民和救援隊伍的床和被褥始終是潮濕的,許多災民把帳篷搭在路邊,生活條件非常的艱苦。
“由于降水過多,地震之后次生災害十分嚴重。”王軍說,“每天都會發生多起塌方,8月12日在救援隊到達重災區龍頭山鎮上方的樂紅鄉時,附近發生多起塌方事件,當地救援團隊派遣大型推車將落石推走,道路才暢通。”為此,當地政府和民間救援組織對易發生塌方的危險地帶,制定了應急預案和應對措施,派出志愿者在危險地帶進行看守和疏導工作,調集大量民間裝載車和推車隨時待命,應對塌方等次生災害,保障道路暢通。
救災物資 保質保速送到災民手中
“黃金72小時”之后,為保障救災物資及時快速地發放到災民手里,扶貧基金會在云南魯甸重災鄉鎮設立三個工作站,第一時間前往災民社區了解災民需求,根據反饋信息購買救災物資,直接發放到災民手中,保證投送的準確性和快捷性。同時,中國扶貧基金會在成都建立采購組,通過當地采購員和志愿者精挑細選,采購當地優質廠商的產品。在糧食供應方面,同中糧合作,直接從中糧調集東北大米、油等救災物資,運送到災民手中,保障救災物資的質量安全。
特殊人群 實施針對性的特殊幫助
“兒童是最脆弱的群體,大災之后易產生恐慌情緒,變得沉默寡言、抗拒同別人說話和交流。”王軍希望公眾能夠關注兒童群體,在救災過程中,基金會協同NGO組織將針對兒童和災民開啟心理撫慰項目。其次,多數學校在地震中塌毀,有關人員正在指定地點搭建過渡板房,爭取在9月1日開學前,幫助兒童恢復正常的學習生活。
魯甸地區少數民族眾多,其中回族群眾約占總人口的16.6%。王軍介紹說,基金會為保證食物滿足少數民族需求,專門為回族群眾采購清真食品,例如:清真方便面、牛羊肉等。在救援過程中,中國扶貧基金會同伊斯蘭國際救援組織合作調研,制定少數民族救援幫扶的計劃。
科學救災 災區救援行動“行之有道”
王軍認為,云南魯甸的救援行動較之前更加專業。在蘆山地震發生后,許多救援組織救援重心都在受災嚴重、媒體曝光的地區,造成部分資金和人力的浪費。而魯甸地震中,部分救援組織會理智制定救援方案,更加注重關注度低的地區救援。此外,社會資金的捐助和投放更加科學,在汶川地震發生后,大量資金投入到修建社區活動板房,由于板房成本高、存在污染,之后的抗震救災中大大減少了板房的修建,將資金投放到更需要的地方。
公益同行 眾志成城幫助災區重建
王軍介紹,中國扶貧基金會和騰訊基金會聯合啟動了“公益同行?魯甸地震社區陪伴計劃”,關注老人、兒童和婦女等弱勢群體,開展社區服務活動、協助恢復社區關系和社區正常生活,有效回應社區需求。
“該計劃用于支持和鼓勵NGO組織在災民安置點提供個性、細微的幫扶,是對政府、基金會工作的有力補充。對災民開展受傷傷員的護理以及受傷和遇難家屬的撫慰,并開展長期的社區陪伴項目。同時開展鄉村治理、農業合作社等項目,幫助農戶恢復生產,提高農業收入。”王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