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完善金融市場體系
近年來,我國金融業改革和發展取得了明顯成效,服務經濟發展能力不斷增強,但也存在金融機構經營方式總體粗放,農村金融和中小金融機構發展相對滯后,金融體系對實體經濟和民生改善支持不夠等問題,亟須加大改革力度。金融改革內容非常豐富,今年的重點是做好以下3件事。
第一,放寬市場準入。金融業雖有其特殊之處,但本質上仍是競爭性行業,同樣需要通過競爭促進服務改善,通過市場優化資源配置。要在加強監管前提下,放寬市場準入,允許具備條件的民間資本依法發起設立中小銀行等金融機構。這一方面可以增加一些熟悉當地情況、特色鮮明的基層銀行,以緩解小微企業、“三農”等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另一方面,可以使金融業回歸競爭性行業的本來面目,形成一個各種市場主體共同參與競爭的金融生態,為促進實體經濟發展提供有力支撐。這項改革,要逐步積累經驗,積極穩妥推進。
第二,推進利率市場化。利率市場化就是將資金價格的決定權交給市場。目前,絕大多數的資金價格都已市場化,無論是股票、債券還是貸款的價格均已放開,只剩下存款利率上限這最后一道關口。實際上,一些金融機構為規避存款利率管制,發行了不少理財產品,一定程度上擴大了市場化定價的范圍。要繼續推進利率市場化,擴大金融機構自主定價權。需要把握好兩點:一是利率市場化是一個系統工程,單兵突進式的改革難以成功,需要與相關方面改革協調推進。二是利率市場化賦予了市場主體更多自主權,金融機構和企業要加快完善公司治理,強化財務硬約束,不能不顧成本,盲目競爭,搞利率大戰。
第三,建立存款保險制度。存款保險制度是市場經濟條件下保護存款人利益的重要措施,是金融安全網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各國經驗看,建立存款保險制度是發展民營銀行、小銀行的重要前提和條件。存款保險客觀上能增強這些銀行的信用,為之創造一個與大銀行公平競爭的金融市場環境,從而有利于推動金融業放開市場準入等改革。
金融業是高風險行業,防范風險是金融業的永恒主題。要加強監測預警,做好及時控制風險的預案,但關鍵還是要通過深化改革開放,在可持續發展中防范系統性風險。
七、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
現在,我國經濟與世界經濟高度融合,是120多個國家的第一大貿易伙伴;同時,我們仍處于國際分工和產業鏈的中低端。當前的外部環境,既有機遇,也有挑戰。我們要努力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以對外開放的主動,贏得經濟發展上的主動、國際競爭上的主動。
第一,改革涉外投資管理體制。包括改革利用外資和對外投資管理體制。現在我國外匯儲備高達3.9萬億美元,為什么還要放寬外商投資準入、利用外資呢?這是因為,利用外資不是簡單地引進資金,更重要的是獲取先進技術、管理經驗、市場機會,這些都不是有錢就能買到的。利用外資是我們的長期方針。目前,我國利用外資仍采取逐案審批加產業指導的管理方式,審批環節多,影響了外資的積極性。為改變這種狀況,去年我們有一個重大探索,就是批準設立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實行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的管理方式,只要沒有列入負面清單的行業,企業投資都不需要審批。需要強調的是,自貿區不是搞“政策特區”或“稅收洼地”,而是要推進政府職能轉變,探索創新經濟管理模式。下一步要研究擴大自貿區試點,具備條件的地方可以納入試點范圍。
對外投資蓬勃發展,境外經濟技術合作規模和區域迅速擴大,是我國新一輪開放型經濟發展的顯著特征。現在的問題是,我國對外投資管理體制不適應對外投資加快發展的新形勢,在投資審批、外匯管理等方面存在諸多制約。要大幅下放對外投資審批權限,建立以備案制為主的境外投資管理體制,確立企業和個人對外投資主體地位,實行誰投資、誰決策、誰受益、誰承擔風險。這樣做,有利于加快“走出去”步伐,帶動我國的產品、技術、標準、服務出口,也有利于促進國內產業升級和國際收支平衡。我們不僅要讓中國產品、中國制造走向世界,更要讓中國裝備、中國創造走向世界、譽滿全球。當然,“走出去”不能自相殘殺、打亂仗,要加強協調、規范秩序、形成合力。
第二,擴大內陸和沿邊開放。過去,我國對外開放主要是在沿海地區,內陸和沿邊地區對外開放相對滯后。今后擴大開放的最大潛力和回旋余地在中西部地區。要抓緊制定絲綢之路經濟帶、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相關規劃和具體方案,重點推進與周邊國家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打造孟中印緬、中巴經濟走廊,沿線各地要找準定位、密切配合。要大力推動內陸與沿海沿邊通關協作,把“關檢合作”改革試點擴大到全國,加快提升中西部地區通關效率。
第三,堅持多邊和自貿區兩個輪子一起轉。現在世貿組織成員涵蓋我國98%以上的對外貿易。多邊貿易體系是我國鞏固貿易大國地位的“壓艙石”。自貿區代表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高層次的開放,是我國走向貿易強國的“推進器”。我們要積極參與高標準自貿區建設,推進中美、中歐投資協定談判,加快與韓國、澳大利亞、海灣合作委員會等自貿區談判進程,實現與世界各國互利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