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新華網北京12月30日電 述評: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重點在農村
今年以來,我國地質災害十分嚴重,總數為去年的5倍多。盡管各地采取了一系列防治措施,但因災死亡和失蹤人數仍然同比增加15.4%。據氣象部門預測,隨著氣候異常變化和人為不當工程建設活動的加劇,今后一段時期,我國地質災害仍將維持高發態勢,所造成的損失甚至會呈上升趨勢。特別是廣大農村地區,已成為我國地質災害防治的重點領域。
我國廣大農村地區,特別是偏遠的貧困山區,一直是遭受地質災害侵襲和影響最為嚴重的地區。相對城市而言,山區農村地質條件較差,在發生地質災害時,往往受到的損失更為嚴重。據國土資源部統計,每年全國因地質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和經濟財產損失,農村占80%以上。地質災害普查工作初步查明,全國共有各類地質災害隱患點近23萬處,受威脅人口達3500多萬人,其中80%以上的隱患點和受威脅人口是在山區農村。
農村已經成為當前我國地質災害防治的重點領域。隨著農村經濟發展、農民收入增加,興建住宅往往是農民改善生活質量的首選。由于缺乏必要的相關知識,有的群眾將住宅建在不穩定的滑坡體上、易發生崩塌的危巖腳下,或者是泥石流溝口;有的群眾隨意切坡開挖、改變河道、棄土堵溝,人為破壞地質穩定性,留下地質災害隱患,甚至直接引發地質災害。在農村地區建立相應的地質災害防治體系,對農民進行必要的防災減災培訓,已成為當務之急。
我國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難點也在農村。由于農村地質災害隱患點量大分散,預防難度很大,加之不少農村經濟欠發達,通訊、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落后,抗災能力相對較弱,災后的恢復重建也相對緩慢。特別是當前農村居民掌握的地質災害防治知識普遍較少,臨災自救和互救的能力較弱,在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突然發生時,更易慌亂,造成人員傷亡。
近年來各地推進地質災害群測群防體系建設的實踐表明,現階段,最直接、最有效預防農村地質災害的途徑,就是建立健全群測群防體系,廣泛發動群眾,大力開展宣傳培訓,提高基層干部群眾的防災意識和知識,使他們在日常生產生活中,更加自覺地避免易引發災害的不當行為、增強臨災避險和自救互救能力,積極參與地質災害的監測和預防,及時發現災害前兆,及時組織臨災避險。
當前,中組部,國土資源部、建設部、教育部正利用今冬農閑時節聯合組織開展“全國農村地質災害防治知識萬村培訓行動”,以提高山區農村基層干部群眾地質災害防治意識,增強臨災自救互救能力,完善群測群防體系。這是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一項重大措施,相關地方政府和各部門一定要進一步提高認識、統一思想,增強責任感、緊迫感,把這次活動認真組織實施好。(新華社記者張曉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