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化解“懸河”之危,從2002年起,中國連續(xù)5年在黃河進行大規(guī)模調水調沙,在汛期利用黃河中游水庫蓄水,用“人造洪峰”沖刷“清洗”黃河,把3.8億多噸淤積在河道中的泥沙沖入大海,使黃河下游主河槽平均下切1米。中新社發(fā)張慶民攝
記者今日從黃河水利委員會了解到,專家最近在黃河中游禹門口至潼關河段,找到了一個可淤積泥沙一百億噸的“大泥盆”。有關專家稱,假如把這個“泥盆”裝滿,意味著黃河下游“懸河”二十五年不再長高。
禹門口至潼關河段俗稱黃河小北干流,河道總面積一千一百平方公里,其中灘地面積為六百八十二平方公里,多為人煙稀少、荊棘叢生的鹽堿地,是一個“天然泥盆”。從二00四年起,黃委會連續(xù)三年在小北干流河段進行放淤試驗,成功地將四百多萬噸粗泥沙淤積在黃河沿岸的鹽堿灘里。
黃河每年從黃土高原攜帶十三億噸泥沙進入下游,其中四億噸淤積在河道里。專家研究發(fā)現(xiàn),黃河下游河道的淤積物中,粗泥沙占相當大的比例。
據(jù)有關專家介紹,黃河小北干流河段,既是一個天然“大泥盆”,又是一個得天獨厚的泥沙“分選場”,在這里“放淤”,還可以將兩岸的低洼易澇鹽堿地變?yōu)楦弋a穩(wěn)產良田。
據(jù)了解,黃河小北干流“放淤”試驗工程項目主要包括放淤閘、輸沙渠、彎道溢流堰、淤區(qū)圍堤、退水閘等。工程利用彎道水力學原理,將來自黃土高原的泥沙通過科學手段和工程措施進行合理調度,借助水流自身力量實現(xiàn)粗、細泥沙的自然分選,把粗泥沙滯留在小北干流兩岸洼地,把細泥沙送歸黃河,從而實現(xiàn)“淤粗排細”。
黃委會主任李國英指出,試驗表明,目前,黃河“大放淤”的技術條件已基本成熟,黃河泥沙治理新戰(zhàn)場即將開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