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設部的重點工作日程表里,福利供熱這個“計劃經濟的最后一個堡壘”必須在今年冬天的采暖季被攻破。
8月底召開的全國供熱體制改革工作會上,建設部副部長仇保興說,這個帶有“改革”字樣會議的核心,就是要督促還在觀望的省市必須在今年冬季全面推開供熱收費體制改革――要把過去由單位替職工交供暖費的“暗補”,變為直接把供暖費發放給職工、由職工自己交供暖費的“明補”。
建設部要求,對不準備在這個冬季完成改革的城市,要在9月底寫出報告,上交到建設部新成立的“推動供熱體制改革行動辦公室”說明原因。建設部稱,要通過分析報告,了解當地是不是有人為干擾的因素,或者有主管部門干部能力缺陷的問題。
“我們有責任將這些問題向組織人事部門反映匯報。”仇保興說出了這樣的硬話。實際上,如何改革已經運行了50多年的福利供熱體制從2002年就開始醞釀。
朱鎔基一句“下不為例”撬動供熱體制改革
每年11月北京供暖季節開始前后,北京一家科研所的辦公室主任蔣先生就得被怎么給職工交供暖費一事弄得焦頭爛額。過去,單位里大部分的職工都幾十年如一日地住在單位分配的房子里,單位替所有職工交供暖費成了天經地義的事。
可最近幾年情況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一些職工跳槽去了別的單位,但由于住房已經實行了貨幣化改革,人依然和原單位的同事住在一個樓。這樣麻煩就來了,為了保證整個樓的供暖,蔣先生必須成天追著這些離開的職工后面要取暖費。
同樣,每年也有很多人進入蔣先生所在的單位,有的還住著原來單位的房子,蔣先生也得給他們交供暖費;而一些年輕職工,自己購買了商品房,按規定卻享受不到單位的供暖費。這讓年輕職工覺得很不合理――住單位房子的,就能享受供暖福利;自己買商品房本來就少了住房福利,反而連供暖福利也沒有。
其實,蔣先生每年采暖期遭遇的一地雞毛,幾乎成了大多數單位供暖負責人的縮影。這一地雞毛背后,還隱藏著福利供暖帶來的供暖費收取難題。
據統計,大部分北方城市供暖費的收繳率只有六七成。一些單位負擔不起龐大的供暖支出,只得用產品去償還。每個采暖季結束,不少供熱企業的院落里堆滿了各式各樣用來抵扣采暖費的產品,從毛巾到暖壺。
供暖費收繳率低直接導致供熱企業無法正常供熱。一位多年從事供熱改革的建設部官員回憶說,供暖危機最嚴重的一次情況,出現在2002年。當時,由于交費率極低,東北三省甚至出現了供熱危機。時任國務院總理的朱鎔基不得不從總理基金里劃出3億元幫東北三省過冬,但朱鎔基也明確說“下不為例”,并要求財政部和建設部研究供熱體制改革方案,選擇合適的時機逐步取消福利供熱。
幾經磨合,首個關于供熱體制改革的文件在2003年出臺。參與制定這個文件的國家部委從朱鎔基要求的兩個增加到了八個,相關的國家發改委、人事部、民政部、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稅務總局、環保總局都成了推進改革的成員單位。而為了改革的穩定,2003年,這份八部委文件只要求有條件的地區進行改革試點。
兩年試點,參與制定改革政策的八個部委認為改革應該全面鋪開。2005年年底八個部委再次聯合出臺了推進改革的文件,要求各地用兩年左右時間,完成供暖費制度的改革,建立健全“誰用熱、誰交費”的機制,實現供熱的商品化、貨幣化。
改革關鍵是惠及低收入群體
改革福利供暖的關鍵,是要把“暗補”變為“明補”。而究竟怎樣改、改革后會不會大幅增加政府財政支出的壓力,成了相當一部分地區面對改革止步不前的顧慮。
建設部副部長仇保興說,過去兩三年的試點中,北方供暖的15個省市區都啟動了改革,其中天津、河北、山西、甘肅、內蒙古、新疆等地區全面對福利供熱進行了改革,政府部門或企事業將供暖費以專項補貼形式,按月發放給職工和離退休人員,由職工直接向供熱企業交費,實現了供暖費補貼由“暗”轉“明”。
仇保興還給出了這樣的數據,實施了供暖費制度改革的地方,收費難的問題明顯改變,交費率一般都由過去的60%~70%上升到90%以上。值得關注的是,過去有人擔心實施供暖費制度改革可能會產生社會波動,實際上,在試點地區沒有發生。
天津市供熱辦公室主任李錫久說,據他所知,每個地區補貼的方式各有特點。天津的補貼方式是類似原來住房補貼,按不同的級別發放,不同級別的職工享受不同平米數的補貼,住房面積超出部分由職工自己負擔。全市享受低保的人群,到民政部門領取由政府提供的供暖補助。
李錫久算了一筆賬:改革前,供熱企業收不上供暖費的缺口,由政府買單;改革后,政府對困難群眾發放供暖補助。兩相比較,政府并沒有多花錢。因為,現在政府只需按職能管起困難群眾的取暖問題就行,而政府補貼給供熱企業的缺口費用中,有相當一部分是補給了有錢負擔但常年當“老賴”的群體。
建設部城建司相關負責人說,天津從2004年起的改革經驗證明,供熱制度改革只要措施得當,不會像一些地方政府擔心的那樣增加政府財政支出的負擔。
但這位負責人強調,整個供熱制度改革的成敗關鍵,是政府如何解決困難群眾的取暖問題。大連市在這次改革中,就制定了政府必須承擔低收入困難群體的供暖費補貼規定,劃出了9類需要政府補貼的困難居民家庭。改革后,該市有8萬多困難居民享受了政府給予的供暖費補貼。同時,對政策沒有覆蓋到又確有生活困難的家庭,政府還專門設立了供熱補助資金。
將淘汰按面積計量的收費制度
按照建設部改革供熱收費制度的思路,暗補變明補的改革不僅是要解決供暖費收繳率低的難題,更關鍵的是要解決中國供熱能源浪費的問題。
建設部副部長仇保興給出了一些觸目驚心的數字:由于過去供熱系統設計不合理,用戶室內無法自主調控――如果熱了,只好開窗戶調節室溫,大約浪費了全部熱量的7%。
這種浪費在公共建筑中體現得更明顯:目前,辦公樓、教室等公共建筑,在下班、放學以后,周末、元旦、春節以及寒假室內無人的情況下,照常供熱。以華北地區為例,供熱期125天,其中節假日就有40天,占采暖期的30%。也就是說,至少這40天可以把供暖的能量節省下來,但現有按面積收費的政策,使得老百姓也好,公共建筑的使用者也好,沒有動力節約能源。
天津供熱收費制度改革,被建設部認為是走在前面的,但由于起步早,也最先碰到了問題。天津財經大學負責人介紹說,他們為了節約能源,在秋冬季這個學期實行每周工作六天的制度,這樣秋冬季的這個學期就可以縮短兩三個星期,最冷的時候,學校可以提前放假,也可以少供暖兩三個星期。但目前供暖公司是按面積收費,每年供暖公司按學校采暖面積收取定額的費用,即便學校提早放假,供暖公司也不會停止供暖,更不會少收取供暖費。
對此,建設部已經提出,在改革供熱收費制度后要全面淘汰按面積計量的收費制度,推進按用熱量計量的收費制度。這一條甚至寫進了國務院發布的《關于加強節能工作的決定》。
今年7月,建設部列出了推行供熱計量收費的時間表:2006年采暖季前各地應選擇一定數量的政府機構辦公樓等建筑進行供熱計量改造;2008年采暖季前,政府機構辦公樓等建筑原則上應全部完成供熱計量改造,達到熱計量的要求。
2006年開展既有非節能建筑節能和采暖系統熱計量改造試點,“十一五”期間大城市要完成熱計量改造的35%,中等城市完成25%,小城市完成15%。新建建筑的熱計量設施必須達到工程建設強制性標準,不符合相關供熱計量標準規定要求的,不得驗收和交付使用。
建設部有關負責人介紹說,實際上,過去幾年的試點中,有的地區也推行了供熱計量設備的改造,但最后卻以老百姓的怨聲載道終結。
所謂供熱計量的改造,就是要把現有供暖設施的串聯方式改為并聯方式,做到每家有一個供暖的閘門,實現分戶供暖,另外再加上一個流量計,以便以后像交電費水費那樣按流量繳費。
但一些地區在改造工程中卻忽視了對改造設計方案的優化,弄得居民家里到處走管,破壞了原有的裝修,遭到老百姓的抵制。建設部的這位官員說,其實,現有的技術和設備完全不需要對居民家里內部進行破壞,完全可以在戶外實現分戶和計量。按計量收費是今后改革的重點,地方政府在選擇改革方案時一定要心里裝著老百姓。(作者:劉世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