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和北京的關系,似乎已經明確。
8月9日,國務院正式發布對《天津市城市總體規劃(2005-2020年)》的批復,首次明確天津為中國北方經濟中心。而北京也早已放棄“經濟中心”的提法,轉而定位為“國家首都、國際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并將大量工業遷往河北地區,京津冀的分工協作漸次清晰。
然而,在環渤海經濟圈內,以天津為出海口的京津冀地區、以大連為主要出海口的遼東半島地區和以青島為主要出海口的山東半島地區,仍舊各自為政,遠未形成真正意義上的經濟圈。
京津互補
在今年1月的北京“兩會”上,北京宣稱其“宜居城市”的定位之后,有評論稱北京定位的“去經濟化”是一種進步,是對首都城市定位更高層次的追求。但是這個人均GDP超5000美元的城市的“去經濟化”并不代表它不發展經濟了,更準確的提法似乎是“去工業化”。
“我們認為,濱海新區的建立以及把天津確立為北方經濟中心,與北京的產業發展一點也不矛盾。” 北京市工業促進局辦公室主任繆國平說。今年4月,北京市工業促進局對天津和北京產業發展的優勢和劣勢進行了分析。繆主任說:“我們發現很好的一個現象,在篩選的十幾個產業中,我們之間雷同的并不多。這就表明,在未來的發展中,北京能夠和天津形成互補。”
去年,北京市工業促進局提出了“突出高端優勢,發展配套產業,加大產業縱深”的發展思路,其中發展配套產業,主要是面向天津、河北、環渤海地區,力圖通過擴大產業縱深來拓展北京的發展空間,形成優勢互補。北京圍繞“國家首都,國際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的定位,提出了發展“三高兩低”產業的發展規劃,即高端、高效、高附加值,低消耗、低污染。
為此,北京的工業企業正在大舉外遷。首鋼將遷到河北曹妃甸,焦化廠遷到唐山……根據《北京奧運行動規劃》,2008年之前,北京將完成東南郊化工區和四環路內200家左右污染企業的調整搬遷工作(見本報2006年8月9日《北京市區工廠將成歷史》)。繆國平說:“我們也提出來把不適合在北京發展但適合其他地區發展的一些產業進行梯度轉移。更多的把高端的東西留在北京,把基礎的和相關配套的向其他區域進行轉移,既帶動了區域的發展,也完善了北京的空間布局,這也是北京下一步發展的思路。”
津唐暗爭
在北京、天津、唐山這個產業三角關系中,唐山曹妃甸與天津濱海新區的暗自爭奪更為引人注目。
唐山市委研究室城市經濟處處長李技對記者說:“唐山和天津的產業結構雷同很多,特別是傳統產業重合度很高,如果沒有一個合理的分工,將來一體化的成本會越來越高。”據了解,天津的四個主導產業,化工、港口、機械、高新產業中,有三個和唐山重合。
大石化項目就是兩者較量的一個縮影。在曹妃甸最初定位的幾大主導產業里,包括大石化、大鋼鐵、大碼頭,但后來大石化被大電力代替了。唐山市發改委的一位人士說:“我們覺得,在天津獲批100萬噸大乙烯項目后,我們在石化這方面前期工作已經落后了。但是,這并不等于我們要放棄。” 曹妃甸工業區管委會規劃發展局副局長阮強認為:“石化屬于污染產業,更適于在非居住區建設,而且曹妃甸附近冀中油田已探明新的儲量,發展石化產業,曹妃甸在原材料和運輸能源碼頭上的優勢不可謂不優越。”天津市發改委的一位官員在接受本報采訪時表示:“現在這個區域的石化供給尚不足以滿足未來環渤海以及華北的需求,我們還將在日后擇機而上。”
雙方在發展港口上的定位也有重合。
曹妃甸的天然大港位于天津航道上游,自然稟賦得天獨厚,航道也幾乎與天津港的航道重合,曹妃甸目前正在建設的碼頭項目包括,“北煤南運”一期5000萬噸的“煤碼頭”,液化石油天然氣、原油碼頭等。業內人士認為,曹妃甸港建成后勢必會搶天津港的“飯碗”。
最為突出的就是對煤炭的爭奪。環渤海灣地區是我國主要的煤炭運輸港口,2005年秦皇島港、天津港、黃驊港三個港口的累計煤炭發貨量占全國的比重已經高達75.7%,曹妃甸港口建成后,環渤海地區港口未來在煤炭方面的爭奪將更趨激烈。
盡管雙方在一些項目的爭奪上仍在繼續,但是唐山方面也試圖盡量與天津錯位發展。“天津現在大旗一樹起來,唐山反而更好辦了。我們無意去爭第一,唐山也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做北方的經濟中心,要啟動京津冀、環渤海,勢必要有這么個中心。”李技說。
京津冀“區域”與環渤海“地區”
在國家發改委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副所長肖金成看來,“京津冀”屬于“區域”,但“環渤海”還只能屬于一個“地區”。“這兩個概念不能等同,稱之為‘區域’是指京津冀具備產業配套、經濟互動上的天然優勢,而且聯系日益密切,但是京津冀區域與山東半島、遼東半島的產業聯系稀松。”他說,我們只有將京津冀、山東半島、遼東半島幾個“區域”發展好,才能談得上環渤海“區域”的概念。
在北京和天津陸續明確各自的定位后,作為河北經濟重心的唐山市也將明確自己的產業定位,曹妃甸工業區管委會規劃發展局副局長阮強介紹說,“曹妃甸的十一五規劃”和“曹妃甸循環經濟產業發展規劃”正在緊張制定當中,有望在年內正式發布。
目前,京津冀三地已經建立了定期溝通的聯席會議制度,無論如何,地理上的優勢和未來產業的劃分,在事實上使得這個區域的聯系變得更加密切,京津冀區域協作似乎指日可待。
但是,山東半島和遼東半島與京津冀仍然是“三分天下”。
以山東半島為例。山東省發改委一位人士對記者說:“山東雖然也與環渤海經濟圈中的城市,比如天津、大連等有協作,但這種協作帶有濃厚的計劃經濟色彩,比較典型的是東北的油運到濟南來加工,這并不是市場競爭基礎上產生的分工。在環渤海經濟圈內,山東給自己的定位是新興制造業基地,而東北是老工業基地,高技術產業發育圈在京津,相互之間聯系不緊。”
山東大學經濟研究院(中心)教授黃少安說:“山東很特殊,它一直想將自己發展成為一個經濟中心,而對環渤海經濟圈的介入不多。既是環渤海的外圍,又是長三角的外圍,于是便著力發展山東半島城市群,發展半島制造業基地。于是,山東半島基本就變成一個相對獨立又無法脫離長三角與環渤海的狀態。山東基本游離于環渤海經濟圈之外,但又沒有很好地融入長三角,而其實,相比與天津的聯系,山東與上海的關系似乎要更近一些。”
山東與環渤海及長三角的障礙,基本由于與兩個經濟圈分別存在著“欠發達隔離帶”:從山東到天津,二者中間地帶的經濟發展水平不高,中間存在明顯斷層。而長三角,由南京、蘇州、杭州到上海都不存在這種隔離帶。 (記者 張慶源 勾新雨 尹永鑄 實習記者 楊雪 北京 濟南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