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在线中乱码,青青青国产最新视频在线观看,无遮挡免费一级毛片视频,激情国产原创在线观看

首 頁 要聞 發展觀察 新聞跟蹤 經濟發展 減貧救災 社會發展 全球招標投標 商務資訊 觀察思考 發展報告 數字報告 白皮書 中國之窗 世行在中國
政策解讀 宏觀經濟 區域發展
行業動向
行業規劃 金融證券
金融法規
貿易發展 工程項目 企業發展
國情公報 經濟數據 經濟名詞
發展要聞  -審計署6管齊下堵社保基金漏洞 部分省市社保基金審計已開始 -周五滬指午盤收于4162.97點 "全民炒股"言過其實 基民熱情不減 -奧運空氣質量將實現五省聯保 水利部急調長江清水注入太湖 -教育部將嚴懲高校"體制外"招生 民辦高校招生收費成監察重點 -外資正式進入中國鐵路運輸領域 中國鋼鐵并未沖擊國際市場 -國稅總局:可能重創股市 短期不征資本利得稅 不會取消利息稅  -"鑫諾三號"衛星上天 "長征"火箭完成百次發射 可發射飛船和衛星 -全國治理商業賄賂未達預期 專項工作延期 公務員處分條例實施 -中國即將公布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 -財政部調整商品進口關稅 美將對我銅版紙征最高99.65%反傾銷稅
中國農民:在俄種菜很賺錢 年收入二三十萬元以上
中國發展門戶網 www.chinagate.com.cn  2006 年 08 月 07 日 
字號:    打印本文章 寫信給編輯

新華網克拉斯諾亞爾斯克(俄羅斯)8月6日電 48歲的金昌憲自1991年從哈爾濱來俄羅斯種菜至今,已有15個年頭了。談起自己這些年的感受,他滿心歡喜地說:“在俄羅斯種菜真的很賺錢。”

金昌憲目前是俄羅斯第五大人口城市——克拉斯諾亞爾斯克市一家農莊的主人。他于1993年當時工作的集體農莊解體后,租下了農莊的10公頃地,在10個大棚里全部種上俄羅斯人最喜愛的蔬菜——黃瓜和西紅柿。

由中俄主要媒體代表組成的“中俄友誼之旅”報道團近日抵達克市,拜訪了這位中國菜農。

金昌憲說,在俄羅斯種植西紅柿和黃瓜“最能賺錢”。俄羅斯的緯度高,日照時間短,不太適合黃瓜和西紅柿的生長。“以前在俄羅斯市場上這兩樣蔬菜的價格貴得嚇人。”

他告訴記者,中國人還沒來俄羅斯種菜之前,俄市場上每公斤黃瓜要賣到180盧布(約60元人民幣)。中國人來后,帶來了先進的大棚種植技術和優良的蔬菜品種,黃瓜產量大增,黃瓜的價格隨即降到了每公斤5個盧布(約1.6元人民幣)。

即便是這樣,金昌憲認為在俄羅斯種菜仍要比在國內“賺得多得多”。他說:“以西紅柿為例,今年中國市場上每公斤西紅柿的批發價格為幾分錢到幾毛錢不等,而俄羅斯市場上的價格則是每公斤折合人民幣七到八塊錢。”

“我現在的年收入起碼都是在二三十萬元以上,這對于國內的菜農而言是不可想象的。”金昌憲憨厚地笑笑,伸出手指比劃著。

除了豐厚收入讓金昌憲感到十分滿意外,在俄羅斯種菜沒有大的壓力和競爭也讓他感到很高興。

他說,中國農民從來都不怕辛苦,可是國內蔬菜種植業殘酷的競爭有時會讓一年來起早貪黑的農民到頭來賺不了什么錢。“以前在哈爾濱時,假如頭一年種白菜賺錢,那么第二年全村肯定全種白菜,菜價自然掉得很厲害。”

金昌憲接著說,這種情況在俄羅斯就不會發生。俄羅斯人雖然非常佩服中國人的吃苦耐勞,也很愛吃中國人種的蔬菜,但是他們無論如何也不會去模仿中國人。

俄羅斯政府為了對這些勤勞智慧的中國農民表示感謝,取消了中國菜農的個人所得稅(個人收入的18%)。

高額的利潤、良好的創業環境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中國人來到俄羅斯淘金。克市目前有中國菜農1000人左右,并且這個數字正以每年20%的速度遞增。在整個俄羅斯地區中國菜農的數量也在不斷增長。許多原本在俄從事服裝貿易的中國人也開始轉向蔬菜種植業。

現在中國人種植的黃瓜和西紅柿幾乎覆蓋了整個俄市場。據金昌憲介紹,自從去年俄羅斯最后一家集體農莊解體后,俄市場上95—100%的此類蔬菜都是中國人供應的。

現在的金昌憲對俄羅斯的生活感到很習慣。目前他與妻子和兒子都已拿到俄羅斯的綠卡。22歲的獨生子金尚春還在本地上大學。

對于自己的寶貝兒子,金昌憲最擔心是兒子作為俄羅斯第二代中國移民的教育問題。

“他現在根本就不學漢語,而且相當懶,對土地沒有感情。我并不是希望他繼續當菜農,可是我不愿意看到中國農民吃苦耐勞的品性從他身上消失。”金昌憲說。(記者劉蓉蓉)

來源: 新華網

相關文章:
中國擬從俄羅斯租賃100萬公頃森林進行開發
勞動力短缺土地荒廢 俄中部州計劃引進中國農民
俄美兩國民意調查顯示:中國影響力全球排第四
相關專題:
圖片新聞:
"六一"兒童節關注2000萬留守兒童:發展之路遭遇體制障礙
世界無煙日:中國超5億人健康受被動吸煙危害
更多 >>

觀察與思考
中國金融改革之路 六大焦點
· 2008北京奧運商機
· 07中央財政資金流向 三農重中之重
更多>>
中國發展報告
中國改革評估報告 / 中國數字報告
· 中國城市發展報告(2006年)
· 中國企業家看社會責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