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部:“十一五”目標確定 農民收入年均增長5%
根據農業部今天發布的《全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2006—2010年)》,“十一五”時期我國將努力確保主要農產品供給保持平穩增長,糧食年綜合生產能力將達到5億噸左右;農民收入年均增長5%以上。
根據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總體要求,綜合考慮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趨勢和條件,“十一五”時期要努力實現以下主要發展目標:
——主要農產品供給保持平穩增長。糧食播種面積不低于1.0333億公頃,糧食年綜合生產能力達到5億噸左右;棉花、油料和糖料產量分別達到680萬噸、3200萬噸左右和1.2億噸。
——農產品區域布局更加合理,優勢農產品產業帶初步形成農業產業結構更加優化鄉鎮企業每年新增就業250萬人以上,農民外出務工每年新增500萬人左右。
——農業科技自主創新和轉化應用能力進一步提升。國家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基本框架初步建立,科技進步對農業增長的貢獻率提高約5個百分點。
——農民自我發展能力進一步增強。培訓農民達到1億人;農民收入年均增長5%以上。
農業部確定“十一五”農業農村經濟發展三大任務
農業部3日發布了《全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2006-2010年)》。根據規劃,“十一五”時期,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要努力完成確保糧食等農產品有效供給、確保農業增效和農民持續增收、確保農村社會和諧發展三大基本任務。
規劃提出,堅持立足國內實現糧食基本自給的方針,穩定發展糧食生產,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前提下,適應國民經濟發展和城鄉居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需要,優化農產品品種結構,推進農產品標準化生產,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使農業加快向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方向發展,從數量和質量上保障農產品有效供給。
農業增效和農民持續增收方面,規劃確定要提高糧食生產比較效益,積極發展品質優良、特色明顯、附加值高的優勢農產品,擴大養殖、園藝等勞動密集型產品和綠色、有機食品生產,形成具有競爭力的優勢產業;加快推廣農業節本增效品種和技術,發展農村循環經濟,轉變農業增長方式,降低農業生產成本;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突出抓好農產品精深加工,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大力發展農村二三產業,進一步開辟農村內部就業和增收領域;全面提高農民素質,增強就業技能和本領,努力打破城鄉二元結構,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拓寬農民進城務工就業和增收渠道。
規劃還提出,要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總體要求,在加快建設現代農業,不斷提高農業機械化、農村工業化、城鎮化水平,全面推進農村經濟建設的基礎上,加強農村道路、電力、沼氣、人畜飲水、漁港等基礎設施建設,大力加強農村環境治理,加快教育、衛生和文化事業的發展,探索建立和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促進農村社會和諧發展。
農業部劃定三類農業開發區域 確定不同發展方向
中國農業部3日發布《全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2006-2010年)》,按照自然資源條件、產業基礎以及發展潛力,將全國農業區域分成優勢開發區、重點開發區、適度開發區三大類區域。
優勢開發區包括農業部《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確定的13種優勢農產品的41個優勢區域。這一區域的發展方向是,開發培育一批在國內外市場有較強競爭力的農產品,打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國內外公認的名優品牌,建立一批規模較大、市場相對穩定的優勢農產品生產基地,提高農業的機械化、標準化、產業化水平,形成具有鮮明特色的優勢產業帶,構建適應國際化合作與競爭的農業產業體系。
重點開發區主要包括新疆北部地區、東北中低產田地區、黃淮海旱作地區、華南熱作地區、海峽西岸地區、南方草山草坡地區。新疆北部地區重點解決農田灌溉用水問題,建設中國糧食戰略接替區;東北中低產田地區重點提高耕地地力與質量,建設高起點的現代化糧食生產基地;黃淮海旱作地區大力推廣旱作節水農業技術;華南熱作地區重點加強國家天然橡膠基地建設,積極營造橡膠林生態復合系統;海峽西岸重點加快現代農業建設;南方草山草坡地區重點加快草地改良,發展草地畜牧業。
適度開發區主要包括農牧交錯區、青藏高原區、黃土高原區、西南巖溶區、西北荒漠化地區、東北濕地區。在充分考慮國家和區域生態安全,確保不破壞自然生態的前提下,將立足當地優勢資源,適度發展畜牧業和特色農業。(記者董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