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前些年,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上郭達演過一個換大米的小品。小品雖然不是說有關大米的事,但郭達嗓音嘹亮的一聲聲“換大米”,卻真實反映了當時社會生活的一個場景。改革開放后的農村日漸富裕,農民產的大米吃不完,就用自行車送進城或換或賣。到后來,還有一大卡車一大卡車地拉進城、拉進小區(qū)賣的。
現在的情況大不一樣了。物流、商貿的發(fā)達,使農民不再需要自己進城賣大米。以北京為例,在家樂福、美廉美等大型連鎖超市里,東北大米、天津小站米、泰國香米等各類大米一應俱全,有袋裝有散裝,堆成小山般。我曾對國外回來的朋友開玩笑說,誰要是對中國經濟沒信心,周末去超市看看堆積如山的大米和熙熙攘攘的人群就行了。
然而,最近的一篇報道又讓人不禁擔心。據新華社的報道,目前我國大米加工行業(yè)也出現了嚴重的重復建設情況。據中國糧食行業(yè)協(xié)會的統(tǒng)計,2005年大米加工企業(yè),系統(tǒng)內的由上年的5666家上升到7260家,一年增加1594家,而許多產量小的小廠小作坊還未統(tǒng)計在內。大米年加工能力已達到1.2億噸,比上年增加2984萬噸,而當年實際生產量才只有2900多萬噸,生產利用率不到30%。許多米廠都是開開停停,半開半停。
產能過剩的原因,當然首先是大米產量的大幅增加,引起對大米加工能力的需求。然而,另一個原因,就是報道說的,在大米加工行業(yè)舊的經營理念的影響下,各地建小廠小作坊與建大廠同時并進,遍地開花,形成行業(yè)內產能大量過剩。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說,產能過剩,是盲目投資的必然產物。每當經濟增長加快,投資者的投資沖動就不斷加劇,銀行也不再惜貸。而地方政府,受GDP情結的影響,自然鼓勵企業(yè)投資,鼓勵企業(yè)貸款。
“GDP情結”,不僅地方政府有,媒體也有。前不久,不少媒體還熱衷給各省的GDP排座次,爭相報道,什么“聚焦上半年省區(qū)市GDP前三甲”等標題比比皆是。有一則報道說,今年上半年,某省所轄的十余個地級市,GDP與去年上半年相比,增幅都在17%以上。“如果低于17%,那你可能拿不出手。”這句與影片《大腕》對白相似的話,正成為該省所轄各市上半年
經濟增長的寫照。數據顯示,固定資產投資快速增長仍是拉動這些城市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因。
近幾年,由于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的較快增長,鋼鐵、水泥、電解鋁等行業(yè)出現了產能過剩的問題。國家有關調控部門及時實施嚴格的信貸和土地控制辦法,制定了環(huán)保、能耗、安全、質量、技術、規(guī)模等詳細指標,提高了進入門檻,抑制熱點行業(yè)的投資擴張速度。應該說,這些措施有了明顯效果。
然而,“GDP情結”抵消作用不可低估。現在,不僅僅是鋼鐵、水泥、電解鋁,連大米產能都過剩了,有關地方真的該引起重視和警惕了。(海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