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戶儲糧方式損耗究竟有多大?國家糧食局最新抽樣調查顯示,我國農戶儲糧每年損失達1500萬噸至2000萬噸,相當于產糧大省山東的小麥年產量——去年,山東省小麥總產量約1800萬噸。
目前,農戶仍是我國儲存糧食的主體。據國家糧食局流通與科技發展司有關負責人介紹,我國農村有2.4億多農戶存糧,每年儲存量約占全國糧食總產量的60%以上,是我國糧食儲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但調查發現,農戶儲糧大多采用傳統方式,存在著“一多、一少、一差、一大”問題,即鼠、蟲、霉害多,防護措施少,倉儲設施條件差,糧食產后損失浪費巨大。
據調查,我國糧食主產區農戶主要使用編織袋、麻袋、木柜、陶瓷罐、圍席囤等儲糧裝具,這些裝具大多十分簡陋,儲糧性能差,鼠害、蟲害、霉變問題嚴重。同時,為農戶儲糧服務機制不健全、農民缺乏科學儲糧知識等,也是造成儲糧損失巨大的重要原因。根據抽樣調查測算,全國農戶儲糧每年損失達180億元至240億元。
在山東省定陶縣仿山鄉姚莊村,村民晁廣進介紹說,過去農民儲糧用柳條編的囤,后來圖省事,用編織袋,很容易受潮、生蟲,而且經常被老鼠咬,損失率約在5%至10%。
據國家糧食局的調查,我國農村糧食產后損失率一般在8%至10%,有些地區甚至更高。對江西省農戶儲糧情況的典型調查顯示,每個農戶平均儲存糧食兩噸至三噸,儲存期六個月左右,儲糧平均損失為4%至5%,如加上收獲期間的損失3%至4%,整個產后損失為7%至9%。江西省全省農戶儲糧900多萬噸,如按收獲后損失7%計算,則全省每年損失糧食63萬噸,造成損失7.56億元,約占當年全省農村居民家庭純收入的3.5%。
減少農戶儲糧損失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舉措,相當于為國家開發“無形糧田”。有關專家建議:國家有關部門要繼續研發不同規模、不同區域、不同品種、不同性質的新裝具和小型糧倉,擴大主產區“科學儲糧減損示范戶”的數量和規模,帶動全國廣大農戶實現科學儲糧;加大扶持力度,發放農戶儲糧新裝具購置補貼,將農村小糧倉建設納入國家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公共財政范疇。(董振國 王汝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