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將探測全月球14種有用元素分布結構
月球可望成為地球未來能源基地
中國將率先探測全月球月壤厚度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探月工程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在貴陽舉行的學術報告會上說,中國將首次對月球精確“畫像”,測繪覆蓋全月球的三維月球圖像。
歐陽自遠說,我國的第一個月球探測衛星應在確保成功的基礎上,優選探測目標,確保重點,探測內容既與國際接軌,又要具有特色,不完全重復其他國家做過的工作,為月球研究和“重返月球”提供前所未有的新資料,奠定我國月球探測和深空探測的地位和特色。
我國“嫦娥一號”的第一項科學目標,便是為月球“畫像”,也就是要通過各種手段獲取月球表面影像和立體圖像。雖然個別國家已做過類似的工作,但立體圖像中卻存在一些空白區,特別是南極和北極區域還沒有三維影像圖。
“這次我們的目標不僅要完全覆蓋全部月球表面,還包括精細測繪南極和北極區域的三維影像圖。在此基礎上,對月球的地形地貌區劃、地質構造、撞擊坑分類和月球演化等方面進行研究。”他說。
歐陽自遠說,月球是研究地球起源與演化的重要參照物。因為月球保留了46億至31億年前的全部地質紀錄,月球的“地質時鐘”停滯在31億年之前,而地球46億至38億年前的古老的地質紀錄全部消失,月球的古老地質紀錄對研究地球早期演化歷史具有重要參考意義。
“通過對月球的探測,人類獲得了極其豐富的數據,對月球的形狀、大小、軌道參數、近月空間環境、月表結構與特征、月球的巖石類型與化學組成、月球的資源與能源、月球的內部結構與演化歷史等的研究,都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進展,對月球的起源和地月系統的相互作用與影響,獲得了新的認識。”
歐陽自遠認為,月球探測是人類進行太陽系探測的歷史性開端,它促進了人類對月球、地球和太陽系的認識,帶動了一系列基礎科學的創新,促進了一系列應用科學的新發展。月球探測,尤其是載人登月和月球基地的建設是人類邁出地球搖籃的關鍵步驟,是整個人類歷史進程的里程碑。
黃歆 何云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