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4月2日電(記者程志良)任何一個國家在發展過程中都有自己的夢想,中國也不例外。一些國際關系專家2日在北京表示,13億中國人做的“中國夢”不但發展了自己,同時也與世界分享自己的發展。
在2日于北京舉行的“中國夢與和諧世界研討會”上,外交學院院長吳建民說:“中國的開放不僅使得中國人可以做中國夢,連外國人也可以做中國夢。”
他說,中國夢不是美國夢,也不是歐洲夢。歷史上許多發達國家通過侵略擴張實現自己的夢想,而中國堅定不移地走和平發展的道路,與它們形成鮮明對比。
他說,截至2004年底,中國實際利用外資金額大概是日本的6倍,韓國的10倍,而外國直接投資是一個國家同外部世界合作的重要指標。中國的開放遠遠晚于日本和韓國,然而今天的開放度卻遠遠超過了它們,使得中國人和外國人都可以做“中國夢”。
北京外國語大學校長郝平認為,中國夢尊重文化多元性,承認各種文明的價值觀念,并承諾不斷對話,是人類文明健康持續發展的基礎。中國應當尊重文化多元,堅持文化自覺,博采眾家之長,從而實現夢想。
與會代表還對中國夢實現過程中可能遭遇的考驗提出看法。郝平說,一些人對中國愛好和平的傳統不了解,加上意識形態和地緣政治等因素的影響,各種版本的“中國威脅論”不時出現。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院長趙啟正說,中國的對外文化交流和傳播存在嚴重的“文化赤字”,文化振興是實現強國之夢的必要條件。
“中國夢與和諧世界研討會”由中國國際關系學會、北京外國語大學、天津外國語學院、外交學院聯合舉辦,來自各界的100多名代表聚集一堂,圍繞中國夢的內涵和“和諧世界”的理念進行了探討和交流。(完)
“中國夢”破題 追夢者發力 將催生億萬成功人士
2005年年底,中國國際關系學會副會長、外交學院院長吳建民和北京外國語大學校長郝平、天津外國語學院院長修剛在釣魚臺一起聊天時,說起中國夢這個概念,一向精力旺盛、雷厲風行的他,在幾個月內就組織了一個研討會。
啟發吳建民做中國夢的,是美國夢。他說,任何一個國家在崛起、在快速發展的時候,都會更多地成就一批成功人士,中國今天就處在這個時期。歷史上任何國家的崛起都離不開自己的夢想,比較中國夢和它們的夢,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這些夢想激勵著一批又一批人士去努力,去奮斗,取得成功。
吳建民說,與崇尚個人奮斗的美國夢相比,中國夢有著自己鮮明的特色。
首先,規模大。美國1776年獨立后逐漸走上了崛起之路,經過100多年,到1913年人均GDP超過了英國,1914年美國人口9800萬人。19世紀后半葉,德國迅速崛起,到1900年,德國人口5640萬。日本1868年明治維新后走上了崛起之路,1936年,日本人口達到7000萬人。以上國家都是在世界崛起的大國。但中國的人口規模比它們大得多,中國有13億人口,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走上了迅速發展的道路,人均GDP從200美元發展到2005年的1700美元,這是巨大的進步。然而,從中國整體現代化進程來看,我們才剛剛開始,中國還處在現代化的初級階段。“中國的人口基數之大,就決定了在實現中國夢的過程中,中國成功人士的規模將是史無前例的。在人類歷史上,什么時候有一個13億人口的國家在快速發展?”吳建民說。
其次,領域廣。中國現代化的過程是一個宏大的系統工程,涵蓋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科技、軍事、教育、環保等眾多領域。
第三,中國夢是與世界分享的。吳建民認為,外國直接投資是衡量一個國家同外部世界合作很重要的指標,比較一下中國、日本、韓國自1980年至2004年的對外直接投資,很說明問題。1980年,中國的外國投資總量10.7億美元,日本32.5億美元,韓國13.2億美元,然而到了2004年,中國的外國直接投資總量是5621億美元,日本是975億美元,韓國是550億美元。換句話說,2004年,中國的外國直接投資,大概是日本的6倍,韓國的10倍。中國的開放遠遠晚于日本和韓國,然而今天中國的開放度卻遠遠超過了它們。中國的開放不僅使中國人可以做“中國夢”,而且可以使外國人也做“中國夢”。
吳建民說:“我有些歐洲朋友把孩子送到中國來學習,在中國就業,我同一些在中國的歐洲青年進行過交談,問他們感覺怎么樣,他們說感覺非常好,中國很有活力。”
吳建民認為,中國夢必須要有自己的特色,絕不僅僅是汽車洋房。他說:“我在歐洲多年,看到許多老人很有錢,但是他們很孤單,在公園里牽著狗;可在中國,我們的公園里老人有打拳的,有唱戲的,有聊天的,很熱鬧,這里面有文化的因素,和國外是不同的。中國一定要有自己的特色,中國的城市到底該怎么建設,這還在探索的過程當中。”
吳建民回憶說,基辛格的合伙人、美國學者雷默聽到“中國夢”這個想法非常興奮,說這是非常好的點子,雷默說“中國正在崛起,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能在崛起的時候給世界提供這么多機會。”
吳建民告訴記者,中國夢研討會要繼續辦下去,以后也可以找外國人來辦,外國人參與。“中國夢只是剛剛破題,這是個很大的概念,這次開會,只是開個頭。”吳建民說。
強國離不開文化振興
本報記者 王沖
“和中國對外貿易的出超相比,中國對外文化交流和傳播存在嚴重的赤字。”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院長、國務院新聞辦原主任趙啟正說。他認為,文化振興是實現強國之夢的必需。
他列舉的一些數字,讓國人汗顏:
在圖書方面,近年來圖書版權的貿易逆差是1∶10,而中國出口的對象主要是港澳臺地區,還有一些是日本和韓國。至于對歐美國家的版權貿易逆差是1∶100以上。2004年,我國從美國引入圖書4068種,出口只有14種,從英國引進2030種,而出口只有16種,從日本引進694種,出口22種。
在文藝演出方面。1999年至2002年,俄羅斯有285個文藝團體到中國演出,而中國到俄羅斯的只有30個。
在影視方面,2000年至2004年,中國進口的影片及影視作品是4332部,而出口的影片屈指可數。
在語言方面,現在我們說外國有“漢語熱”,這只是和以前相比。據統計,美國高中有2.4萬人學習漢語,但學習法語的是100多萬人。英國財政大臣布朗2003年來中國時說,英國在繼續進口越來越多的家電、服裝和其他物品的同時,可以出口一樣東西來取得平衡,就是出口英語(包括英語教學、影像資料等)。它的價值在5年內已從每年65億英鎊增加到1030億英鎊,大約占英國GDP的1%。
趙啟正認為,一種語言形成霸權,就意味著視這種語言為母語的國家和民族,很容易擁有信息霸權和文化霸權,并影響政治話語權。
趙啟正說:“我們經常說中國是文化大國,實際上是指我們的祖先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文化。我們今天說這個話,是在享受我們祖先所創造的文化遺產。如果我們非常冷靜和客觀地看當前中國與世界文化交流的現實,就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深思。”他認為,中國要成為社會主義強國,必須要在政治、經濟、文化三方面同時成長。
英國的撒切爾夫人最近在一本著作里說,“中國出口的是電視機,而不是思想觀念”。
對此,趙啟正說,文化不僅需要祭奠,需要振興,更需要創新。中央要制定國家文化發展戰略,其中對外傳播和輸出我們的文化是重要組成部分,不可一語帶過。
趙啟正認為,民族的振興始于文化的復興。只有在世界文化中占有一定份額的國家,才能成為文化大國。只有成為文化大國,才能成為世界強國。從某種意義上說,誰開始喜歡你的文化,你就開始擁有了誰。
成功人士的追夢故事
本報記者 王沖
在中國經濟快速成長的背后,是一批人在拼命奮斗,他們的故事和他們的成功本身就是“中國夢”的體現。王莚就是其中一個。2006年1月,他辭去了年薪2000萬港幣的TOM集團首席執行官職務,追尋自己的另外一個夢想。
王莚是云南人,1978年在云南大學化學系讀書,畢業后在中國科學院工作了兩年,又到英國牛津大學讀書,開始學的是管理學,后來受西方人文理念的影響,又攻讀政治經濟學,然后到美國工作,就職著名的投資銀行高盛公司,最近五年半在香港給李嘉誠先生旗下的TOM集團做“TOM在線”。
然而,他追尋夢想的腳步沒有就此停止,他回憶說:“有一次,我和老板說,中國知識分子傳統的悲哀是‘學得文武藝,貨與帝王家’。他說你多好,你不是賣給帝王家,我說對不起,賣給資本家不是也一樣嗎?”
他的想法其實是,為什么我們一輩子只可以打工呢?他雖然已經是很好的職業經理人,生活無憂無愁,但這是在別人的平臺上做事,為什么不可以打造自己的品牌呢?于是,他辭去TOM集團的工作,一心一意要創建自己的公司,做自己的品牌。
如果說王莚的成功是“海歸”的故事,那么幼獅汽修董事長陶巍的傳奇就是地地道道的“土鱉”的故事。
20世紀80年代初,陶巍還在上海市的汽車隊當修理工,有一次,一個美國人來找他修車,這款車他從來沒見過,不會修,這個美國人抱怨,我們美國造出這樣高質量的車,你們卻不會修。“這番話在深深刺痛我的同時,也建立起我的信念,我們不僅要創造出自己的汽車品牌,也一定要創造出一個綜合的汽車維修品牌。”陶巍回憶說。
20世紀80年代,美國《時代周刊》聽說上海市工商聯有一輛勞斯萊斯,高級轎車當時在中國只有這一輛,記者專門拍下了圖片。其實,這輛車已經壞了兩年了,因無人能修,只能趴在車房里睡大覺。這時,陶巍鉆研了一套修理這輛車的方法,他帶了兩名助手,在資料不全的情況下排除了故障,終于讓這輛外國人眼里的“轎車之王”重振雄風。
1990年,上海加大改革開放力度,需要進一步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其中包括維修高級轎車。陶巍抓住機會,帶領十幾個工人拾遺補缺,組建了上海幼獅高級轎車修理廠,這是當時上海唯一一家專修外國車的國內汽車修理廠。他說,就是要讓那些老外看看,不管你們拿什么樣的名貴車,到這里都可以聽中國人的使喚。
陶巍說,美國總統克林頓訪華期間轎車發生故障,隨行人員急得團團轉,經他檢查,僅僅保險絲出了點問題而已,很快予以解決。另外他還修復了日本天皇的專車,修復了上海市前市長陳毅41年款的凱迪拉克。鑒于他的成就,美國麻省理工大學授予他“終生成就獎”。
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蒙牛董事長牛根生,41歲時曾失業,到人才市場找工作,誰想到他后來締造了蒙牛的傳奇;南存輝,正泰集團董事長,13歲時父親殘疾,他挑起了生活的重擔,做過瓦匠,而今他的企業產值超過了150億元。
“中國夢”的三重含義
本報記者 王沖
天津外國語學院院長修剛認為,“中國夢”大致可以分為三種,分別是淘金夢、個人和集體夢、民族夢和國家夢。
他解釋說,第一種是針對在中國投資的國外投資商、機構和個人。“中國夢”是指他們期望在中國取得巨大成功的愿望和夢想。另一種是針對許多渴望成功的中國人,他們希望憑借自己的勇氣、智慧、創造精神,去爭取美好生活。中國改革開放近30年來,許許多多個人和企業,在給社會作貢獻的同時也成就了自己的夢想,他們的奮斗成功史本身就是對“中國夢”的詮釋。第三種是針對整個國家和民族的,這里的“中國夢”是指全中國的夢,中華民族的夢,是中國人實現祖國繁榮富強的同時,為世界作出貢獻的美好愿望和夢想。
國家宗教局局長葉小文認為,百姓的“中國夢”,也就是華夏的大國夢,中國有志青年的夢想將在“中國夢”的實現中得到實現。他說,中國古代有大同的概念,人人絕對的平等,可以用圓形來表示,但那種狀態難以實現。解放前少數人高高在上壓迫廣大群眾,是正三角形。解放后工農當家作主,成了“倒三角形”。這都不是社會的理想形態,理想形態應該是個橢圓形,多數人在中間,努力就可以上去,松懈就要下來。他認為,無論上下,都不要埋怨,不要嫉妒,也不要仇富,和諧社會將給所有人更多的機會。
“中國夢”將推動世界和諧
本報記者 王沖
“中國夢”與世界的穩定有什么關系?外交學院院長吳建民認為,如果中國和諧了,將是對世界和諧的很大貢獻。
法國前總理拉法蘭曾提到,他特別喜歡中國的“化”這個字,他覺得中國人很厲害,有什么問題都給化解掉了。吳建民說,六方會談,就是中國促進世界和諧的具體做法。
和諧世界的提法,最早出現于2005年的聯合國成立60周年首腦會議上。當時,胡錦濤主席發表了題為《努力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的講話,提出了構建“和諧世界”的新理念。
外交部副部長張業遂說,在國內構建和諧社會,在國際上推動建設和諧世界,已成為當代中國人民的共同理想與追求。中國主張的和諧世界,應該是和平穩定的世界、民主公正的世界、開放包容的世界。在這樣的世界里,各國之間相互信任、和睦相處,通過公平、有效的安全機制,共同維護世界的和平與安全;各國主權平等,國際關系以法治和多邊主義為基礎,世界上的事務由各國協商解決;經濟全球化以及科技的進步,有利于國際社會的共同發展,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發展;不同文明開展對話,取長補短,不同社會制度和發展模式相互借鑒、共同發展。
小人物的“中國夢”
實習生 葉鐵橋
34歲的韓軍是湖南省望城縣的農民,幾年前,他敏銳地觀察到了國家大規模基礎建設所帶來的致富機會,于是貸款買了一臺推土機承包工程。現在,經過幾年的積累,他已經擁有了一臺挖掘機和兩臺推土機,生活過得富足而舒暢。
在他看來,“中國夢”就是指通過辛勤勞動,讓自己過上富裕幸福的生活。“現在的形勢不錯,機會到處都是,就看你勤不勤快。在農村,懶惰的人沒有出路。”
即將畢業的北大新聞學院碩士生劉暢表示,他的“中國夢”就是能夠在一個公正的環境下,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華,得到社會的認可,實現自己的價值。在他看來,現在的社會環境還不是很公正,尤其是在教育、就業等領域還存在許許多多的問題,“如果要有夢想,就必須要有公平公正的環境來實現夢想”。他希望能夠通過不斷完善法律體系來保障社會的公平公正環境,讓每一個人都有平等競爭的舞臺。
紀錄片《高樓下面》和《鐵路沿線》的導演杜海濱則一直在關注著社會弱勢群體和邊緣群體的生存狀態。在他紀錄這些群體的過程中,雖然有時候會感到一些無望和茫然,但令他深為感動的是,這些群體所表現出來的生命活力和堅韌的生活態度。在他看來,“中國夢”就意味著以簡單的生活信念、堅韌的生活態度來爭取更好的生活。
張凱文是美國華裔,他2005年來到中國,現就職于奧美公司。他表示,現在中國經濟發展迅速,像他這樣精通中英文及熟悉兩國文化背景的人很有用武之地,所以他才會來中國尋求發展。“我覺得,‘中國夢’與‘美國夢’一樣,只要堅持努力,每個人就都會有成功的機會。” (中國青年報記者 王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