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2月28日電 中國科學院28日發布的《2006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報告》指出,我國建設節約型社會面臨著制度、政策、管理、技術、資金等多方面障礙,亟須建立五大支撐體系。
報告指出,我國是在人均資源消費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且存在較大地區差距的背景下提出建設節約型社會的,要在人均資源消費仍不斷擴張的情況下實現資源節約異常艱難;其次,以往推行資源節約之所以困難,同資源產權和定價制度不合理有直接關系,資源低價使降低物耗和采用再生資源缺少必要的經濟激勵;此外,如果采用節能環保技術,有可能導致成本上升,在缺少嚴格監管和違法成本低的條件下,會降低節能或環境友好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建設節約型社會需要建立的五大支撐體系包括:建立節約型的國民生產體系和可持續生產模式,優先發展綠色制造業、信息產業、現代服務業和可持續農業,實現能源的高效、清潔與梯級利用,增加可再生能源消費比重;建立節約型城市化發展模式,重點發展“緊湊型、組團式”的城市群,提高資源的規模效益和效率,發展綠色建筑和節地、節能、節材、節水的城市基礎設施;加強自主創新,建立綠色科技支撐體系,重點發展促進開源節流和環境保護的科學技術;建立節約型社會的制度保障體系,包括建立健全有關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等;倡導適度消費觀念,建立可持續消費模式。
“同時應形成政府、企業和社會的良性互動機制,鼓勵公眾及社會公益組織積極參與有關節約型社會建設和可持續發展領域的監督、管理與咨詢工作?!敝锌圃嚎沙掷m發展戰略研究組組長王毅說。(記者 李斌 吳晶晶)
中國可持續發展報告提建設節約型社會中長期目標
中國科學院28日發布《2006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報告》。報告指出建設節約型社會是我國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核心任務,并提出了我國建設節約型社會的中長期目標。
以牛文元教授為名譽組長、王毅為組長的中科院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組在報告中提出,到2020年,我國主要能源、資源的需求總量增長應得到有效控制,環境質量總體保持穩定并開始好轉,基于10種資源和污染物的節約指數比2000年降低60%,實現資源生產率或生態效率的2至4倍躍進。
報告還提出了一系列具體目標,包括能源消費總量快速增長的勢頭得到基本抑制,單位GDP能耗降低50%至60%;實現用水總量的零增長,單位GDP水資源消耗減少80%,其中農業用水量占總用水量比例控制在45%以下,年均下降1個百分點,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超過85%;實現水泥、鋼材消耗總量的零增長,力爭單位GDP水泥消耗降低55%,鋼材消耗強度降低40%,有色金屬消耗強度降低20%;廢水排放總量實現零增長,單位GDP廢水排放減少70%;二氧化硫排放總量保持穩定下降,排放強度降低75%;努力控制二氧化碳排放的增長速度,爭取單位GDP排放量下降60%;廢物循環利用率大幅度提高,其中廢鋼循環利用率超過55%,常用有色金屬再生利用率達到50%等。
《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報告》與《科學發展報告》《高技術發展報告》并列為中國科學院“科學與社會”三大系列年度報告。每年一套的系列報告自1998年開始發布以來,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重視。(記者李斌 吳晶晶)
中科院報告表明 我國位于資源績效最差國家之列
中國科學院28日發布的《2006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報告》首次提出了綜合評價節約型社會的節約指數,并對世界59個主要國家的資源績效水平進行了排序,結果表明丹麥是資源績效最好的國家,中國僅排在第54位。
據介紹,節約指數是為了對一個國家、地區或部門的資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的總體狀況進行監測和綜合評價。報告選取了一次能源、淡水、水泥、鋼材和常用有色金屬等五種資源原材料消耗量來計算節約指數。在占全世界GDP93.7%的59個主要國家中,資源績效排名前幾位依次為丹麥、瑞士、愛爾蘭、英國、荷蘭、挪威。
報告表明,我國位于資源績效最差的國家之列。我國五種資源的單位GDP消耗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9倍。這說明我國并沒有從根本上擺脫資源能源密集型的經濟增長方式,與其他國家相比,仍處于十分粗放的發展階段。(記者李斌、吳晶晶)
節約型社會有了評價指數 可持續發展力上海居首
節約型社會該如何評價?一種新的節約指數將為此提供參考。今天,中國科學院發布了2006科學與社會系列報告,其中《2006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報告》首次提出了綜合評價節約型社會的節約指數,指數越高,表明資源環境績效水平越低。利用這一指數進行的研究表明:上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資源消耗和污染物
排放的節約指數呈明顯下降態勢,但我國的資源節約利用程度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仍很大,在世界59個主要國家中僅列第五十六位。
據了解,節約指數是一種相對指標,可綜合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綜合資源環境績效水平。它用一個國家或地區各類資源消耗強度或污染物排放績效與世界或該國總體績效比值的加權平均來表達,能反映該國或地區與其它國家、地區之間的相對差距。
中科院發布的報告利用節約指數對2003年世界59個主要國家的資源績效水平進行了綜合評價和排序,這59個國家約占全世界GDP的96%(按匯率計算)。
報告選擇了7類資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指標,計算了全國31個省市區的節約指數。結果表明:前10名主要位于東部地區,后10名主要在西部地區;上海的資源環境績效水平最高,山西最差。在節約指數高于全國平均值的13個省市中,西部地區占了11個,說明西部地區的經濟增長方式總體上比較粗放。
報告公布了全國31個省市區可持續發展能力的最新排名,上海最高,青海最低。排在2—9名的是北京、天津、浙江、江蘇、廣東、山東、遼寧、福建、吉林,主要在東部地區,后10名主要在西部地區,說明西部地區的可持續能力相對東部地區普遍較低。(記者武衛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