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效問題
目前,大部分務工人員認為在工作中受傷,單位就要認定他為工傷,不知道要向有關部門提出申請工傷認定。有些單位的老板在工人受傷后不及時申請工傷認定,員工也不去申請,待時效過后工人才到處上訪。法官提醒,勞動者通過行政復議、行政訴訟等法律途徑維護自身合法權益,或者申請工傷認定、職業病診斷與鑒定等,一定要注意在法定的時限內提出申請。如果超過了法定時限,有關申請可能不會被受理,致使自身權益難以得到保護。
《工傷保險條例》明確規定:“職工發生事故傷害或者按照職業病防治法規定被診斷、鑒定為職業病,所在單位應當自事故傷害發生之日或者被診斷、鑒定為職業病之日起30日內,向統籌地區勞動保障行政部門提出工傷認定申請。遇特殊情況,經報勞動保障行政部門同意,申請時限可以適當延長?!薄坝萌藛挝晃窗辞翱钜幎ㄌ岢龉J定申請的,工傷職工或者其直系親屬、工會組織在事故傷害發生之日或者被診斷、鑒定為職業病之日起1年內,可以直接向用人單位所在地統籌地區勞動保障行政部門提出工傷認定申請?!?/p>
在法定時效內及時地向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或者向人民法院起訴,對維護勞動爭議當事人的權益至關重要。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第79條規定:“勞動爭議發生后,當事人可以向本單位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申請調解,調解不成,當事人一方要求仲裁的,可以向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當事人一方也可以直接向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對仲裁裁決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第82條規定:“提出仲裁要求的一方應當自勞動爭議發生之日起60日內向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提出書面申請。仲裁裁決一般應在收到仲裁申請的60日內作出。對仲裁裁決無異議的當事人必須履行?!毙枰獜娬{的是,這里所說的60日內,不是事故發生之日起60日內,而是勞動者與用工單位勞動爭議發生之日起60日內。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第83條規定:“勞動爭議當事人對仲裁裁決不服的,可以自收到仲裁裁決書之日起15日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一方當事人在法定期限內不起訴又不履行仲裁裁決的,另一方當事人可以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笨梢姡瑒趧蛹m紛必須先經過仲裁程序,其起訴的時效規定是自收到仲裁裁決書之日起15日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對于勞動者申請仲裁超過60日時效是否喪失訴權的問題,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三條規定:“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根據《勞動法》第八十二條之規定,以當事人的仲裁申請超過六十日期限為由,作出不予受理的書面裁決、決定或者通知,當事人不服,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訴的,人民法院應當受理,對確已超過仲裁申請期限,又無不可抗力或者其他正當理由的,依法駁回其訴訟請求?!?/p>
司法實踐中,為體現保護弱者的司法精神,人民法院對當事人確有不可抗力的事由或其他正當理由而超過申請仲裁時效的勞動爭議案件應予受理。不可抗力一般比較好把握,至于什么是“其他正當理由”,一般認為包括下列情形:1、勞動者患重大疾病影響其行使權利的;2、勞動者與用人單位曾經協商的;3、勞動者請求工會、單位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企業主管部門、勞動監察部門等有關部門幫助解決爭議的;4、人民法院認定的其他合理情形。需要注意的是,主張上述情形存在的當事人負有舉證責任。
訂立書面勞動合同
外出打工,農民工應要求與用人單位簽訂合同,并保留相關用工證據,出現工傷糾紛時,有關的用工合同、上崗證都可以證明勞動者與用人單位之間的勞動關系。否則,等到出現糾紛時要想搜集證據將比較困難。但也需要指出的是:企業不與打工者簽訂勞動合同,是違法的,只要勞動者與企業形成勞動關系,沒簽勞動合同,職工受傷企業也該賠償。原勞動部《關于貫徹執行<勞動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2條規定:“中國境內的企業、個體經濟組織與勞動者之間,只要形成勞動關系,即勞動者事實上已成為企業、個體經濟組織的成員,并為其提供有償勞動,適用勞動法。”
法律界人士提醒,盡管與用人單位存在事實勞動關系的勞動者,也依法享有勞動保障權利,但是,如果勞動者與用人單位之間沒有簽訂勞動合同,在無法認定事實勞動關系的情形下,勞動者的權益仍然有可能難以得到全面保護。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明確規定,勞動合同是勞動者與用人單位確立勞動關系、明確雙方權利和義務的協議,建立勞動關系應當訂立勞動合同。一是由于雙方沒有簽訂勞動合同,勞動者必須通過其他途徑證明其與用人單位之間存在勞動關系,如果勞動者不能證明其與用人單位之間存在勞動關系,則其各種勞動保障權益將難以得到保護。二是如果勞動者與用人單位沒有簽訂勞動合同,則勞動者難以證明雙方有關工資等事項的一些口頭約定,致使這些雙方口頭約定的勞動保障權益難以得到保護。
解決爭議復議、仲裁程序前置
法律界人士提醒,勞動者對勞動行政部門作出的工傷認定結論不服的,應先向作出工傷認定結論的勞動行政部門的上級行政機關申請行政復議,對復議決定不服的,再向人民法院起訴。
《工傷保險條例》第五十三條的規定,申請工傷認定的職工或者其直系親屬、該職工所在單位對工傷認定結論不服的,有關單位和個人可以依法申請行政復議;對復議決定不服的,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訴訟。
當發生勞動糾紛時,有些勞動者往往首先想到的是法院,其實是錯誤的。
發生勞動糾紛應首先向勞動爭議仲裁部門申請仲裁。勞動法規定:“勞動爭議發生后,當事人可以向本單位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申請調解,調解不成,當事人一方要求仲裁的,可以向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當事人一方也可以直接向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對仲裁裁決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比嗣穹ㄔ喊凑障炔煤髮彽脑瓌t,對沒有經過申請勞動仲裁的勞動糾紛一般不予受理,已經受理的,在查明事實后,裁定駁回起訴。
要有證據意識
勞動者通過勞動保障監察、勞動爭議仲裁、行政復議等法律途徑維護自身合法權益,或者申請工傷認定、職業病診斷與鑒定等,都需要提供證明自己主張或案件事實的證據。如果勞動者不能提供有關證據,可能會影響自身權益。因此,法律界人士提醒,勞動者在平時的工作中應注意保留有關證據包括:
1、來源于用人單位的證據,如與用人單位簽訂的勞動合同或者與用人單位存在事實勞動關系的證明材料、工資單、用人單位簽訂勞動合同時收取押金等的收條、用人單位解除或終止勞動關系通知書、出勤記錄等;
2、來源于其他主體的證據,如職業中介機構的收費單據;
3、來源于有關社會機構的證據,如發生工傷或職業病后的醫療診斷證明或者職業病診斷證明書、職業病診斷鑒定書、向勞動保障行政部門寄出舉報材料等的郵局回執;
4、來源于勞動保障部門的證據,如勞動保障部門告知投訴受理結果或查處結果的通知書等。
要求勞動部門進行工傷認定
關于工傷認定問題,如出現工傷企業瞞報的,打工者可直接向當地勞動行政部門申報工傷,由勞動行政部門審查認定。根據《工傷認定辦法》規定,職工發生事故傷害或按照職業病防治法規定被診斷、鑒定為職業病時,所在單位應當自事故發生之日或被診斷、鑒定為職業病之日起30日內,向統籌地區勞動保障行政部門提出工傷認定申請。由職工本人或其直系親屬、工會組織提出工傷認定申請的,申請時限為一年。職工或其直系親屬、用人單位對不予受理決定、工傷認定決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請行政復議或提起行政訴訟。當打工者被確診為工傷后,勞動鑒定委員會應按照《職工工傷和職業病致殘程度鑒定標準》為其評定傷殘等級,企業應按規定支付工傷者經濟補償金和醫療補助費。另外,根據《違反<勞動法>有關勞動合同規定的賠償辦法》第3條規定,企業除應按國家規定為打工者提供工傷、醫療待遇外,還應支付相當于醫療費用25%的賠償費用。
供養親屬可按規定申請撫恤金
根據勞動保障部頒布的《因工傷死亡職工供養親屬范圍規定》,2004年1月1日起,依靠因工死亡職工生前提供主要生活來源的親屬,可按規定申請撫恤金。
《工傷保險條例》第十八條規定,提出工傷認定申請應當提交下列材料:(一)工傷認定申請表;(二)與用人單位存在勞動關系(包括事實勞動關系)的證明材料;(三)醫療診斷證明或者職業病診斷證明書(或者職業病診斷鑒定書)。此外,工傷認定申請表應當包括事故發生的時間、地點、原因以及職工傷害程度等基本情況。
依法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
由于不少勞動者特別是農民工法制觀念淡薄,甚至有的根本不懂法,當自己的合法利益受到損害時不能拿起法律武器維權,這恰恰給一些不良老板鉆了空子,這是勞動爭議引起大量勞動者到有關部門上訪的一個重要原因之一。法律界人士提醒,廣大外出打工的農民工們要學法懂法用法,不斷提高法制觀念,才能維護自己的合法利益不受損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