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第二,堅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經濟結構調整成效明顯。這五年政府工作始終貫穿轉方式、調結構、上水平的要求,堅持在發展中促轉變、在轉變中謀發展,著力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取得十分明顯的成效。一是大力實施擴大內需戰略,2012年內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比2007年提高20個百分點,其中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從39.6%提高到55%,消費結構加快升級;內需外需趨于均衡,經常項目順差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下降到2.6%,處在國際公認的合理水平。二是產業結構加快升級,制造業規模居世界第一位,高技術制造業成為國民經濟重要先導性、支柱性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快速發展,服務業成為吸納就業的第一主體。三是節能減排和生態環境保護成效明顯,淘汰包括鋼鐵、水泥等一大批落后產能,五年累計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下降17.2%,主要污染物排放量都有較大下降,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防沙治沙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扎實推進。四是深入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制定實施一系列區域發展規劃,區域發展的協調性明顯增強,各具特色、良性互動的區域發展格局正在形成。五是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注重提高城鎮化的質量,城鎮化率由2007年的45.9%提高到52.6%,城鄉結構發生歷史性變化。
第三,堅持把“三農”工作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農業基礎得到鞏固和加強。這五年是我國農業發展形勢最好、農村面貌變化最大、農民得到實惠最多的時期之一。特別是糧食總產量連續6年穩定在萬億斤以上并逐年增加,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穩定躍上新臺階。取得這些成績的關鍵,是中央加大“三農”投入,完善強農惠農富農政策,推進農村改革,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積極性,解放和發展了農村生產力。五年來,中央財政“三農”投入累計4.47萬億元,年均增幅達到23.5%;建立健全種糧農民補貼制度和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補貼標準逐年提高,覆蓋范圍不斷擴大;加大農村金融服務;實行主要糧食品種最低收購價政策;加強耕地保護,維護農民權益;加快推進農業科技進步和現代農業建設;加強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和民生工程建設;積極引導農村富余勞動力轉向非農產業。我們初步形成了強農惠農富農政策體系,基本建立起符合統籌城鄉發展要求的制度框架,拓寬了適合我國國情的農業農村發展道路。如果沒有中央的好政策,農業農村發展不可能有這樣的好形勢。
第四,堅持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支撐能力明顯增強。這五年政府工作的一個戰略考慮,就是切實加強科技支撐,全面提高人的素質,為國家長遠發展奠定堅實基礎。一是堅持教育優先發展。制定實施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2年全國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達到4%。教育公平邁出重大步伐,全面實現城鄉九年免費義務教育,建立起完整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體系,初步解決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在城市接受義務教育的問題,國民受教育程度大幅提升。二是大力推動自主創新。加快實施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深入實施國家技術創新工程和知識創新工程,扎實推進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加強基礎研究和前沿探索,取得一批世界矚目的標志性成果。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由2007年的1.4%提高到2012年的1.97%,企業研發活動支出占比超過74%,科技對經濟發展的支撐作用明顯增強。三是深入實施人才強國戰略,制定實施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以高層次、高技能人才為重點,加強各類人才隊伍建設。四是大力加強文化建設,文化事業更加繁榮,文化產業快速發展。
第五,堅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辦成了一批關系人民切身利益的大事實事。這五年政府工作的又一顯著特點和亮點,是圍繞改善民生謀發展,著力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堅持把就業作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頭等大事,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實現高校畢業生就業2800萬人,城鎮就業困難人員就業830萬人。全面推進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建立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和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在一個13億人口的國家,實現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全覆蓋,具有里程碑意義。大幅調高最低工資標準、國家扶貧標準。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從2004年的人均每月700元提高到現在的1721元,城鄉居民收入增速持續高于經濟增速。深入推進醫藥衛生改革發展,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和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全民醫保體系初步形成,各項醫療保險參保人數超過13億。建立健全城鎮保障性住房制度,2012年底覆蓋面達到12.5%。我國社會保障制度建設的巨大成就,標志著我們正在實現從傳統的家庭保障和過去的單位保障,到人人享有基本社會保障的歷史性跨越。這些都是實實在在的民生工程和民心工程,得到了億萬群眾的衷心擁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