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視頻播放位置
下載安裝Flash播放器GDP作為政府對國家經濟運行進行宏觀計量與診斷的一項重要指標,曾被經濟學家推崇有加,特別是在戰后全球經濟普遍復蘇的背景之下,GDP逐漸演化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經濟社會是否真正進步的最重要的指標。20世紀60年代之后,隨著全球性的資源短缺、生態環境惡化等問題給人類帶來空前的挑戰,一些經濟學家和有識之士已經開始意識到使用GDP來表達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與社會的增長與發展存在明顯的缺陷。他們強烈呼吁改進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糾正以“GDP”為核心的國民經濟核算方式的缺陷。特別是1992年“里約會議”之后,可持續發展被世界各國政府廣泛認同,人們已經普遍意識到需要對傳統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進行修正,力圖從傳統意義上所統計的GDP中扣除不屬于真正財富積累的虛假部分,從而再現一個真實的、可行的、科學的指標,即“真實GDP”,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綠色GDP”,去衡量一個國家和區域的真實發展和進步,使其能更確切地說明增長與發展的數量表達和質量表達的對應關系。
從理論上來說,“綠色GDP”=(傳統GDP)-(自然部分的虛數)-(人文部分的虛數)。由于GDP僅僅衡量經濟過程中通過交易的產品與服務之總和,它假定任何的貨幣交易都“增加”社會財富,但在交易過程中到底是增加社會財富還是減少社會財富,它并不能加以辨識。因此,GDP中包括有損害發展的“虛數”部分,從而造成了它對發展的不真實表達;與此同時,它只反映了增長部分的“數量”,尚無法反映增長部分的“質量”。
從社會角度看,GDP將好的、壞的產出一視同仁地算在經濟指標之中。例如,教育、服務青少年、老年人的勞務所得,與制造武器、香煙等具有同樣的價值。它把造成社會無序和發展倒退的“支出”(例如犯罪、家庭解體等成本)均視為社會財富;它不能反映社會貧富懸殊所產生的分配不公平等發展瓶頸,即它不計總量增長過程中由于人際不公平所造成的破壞性后果。
從環境角度看,它認為自然資源是自由財富,不去考慮自然資源的逐漸稀缺性,也不去考慮如何解決資源的質量下降和耗竭性資源的枯竭等問題。所以,通常會出現一個國家和地區的自然資源消耗的越多,其GDP增長也就越快;同時,它不能反映環境的緩沖能力下降,自凈能力下降和抗逆能力下降,反而將產生環境污染的經濟活動也計入GDP之中,甚至將環境污染的損失也算成是對經濟的貢獻。
從經濟角度看,它只記錄看得見的、可以價格化的勞務,其他對社會非常有貢獻的勞務卻被摒除在外。它把家務勞動、婦女生育、志愿者的貢獻等非市場經濟行為,部分地或完全地忽略,也未真實反映社會發展的全貌;較低收入者,并不因為有較多的空閑時間,而提高它的價值,而高收入者,卻沒有休閑時間,并沒有將這些時間算進去當成扣除所得的一項成本。
以上表明,GDP作為測量國家財富指標的缺陷很多,不能真正地表達全球或國家(區域)的發展。美國世界資源研究所在其《世界資源報告》中指出,1950~1997年,全世界制造業與服務業的產值從5萬億美元增長到的29萬億美元,增長了近6倍,但是與此同時,全球木材使用量增加了8倍,紙張消耗增加了6倍,魚捕撈量增加了3倍,化石燃料增加了5.5倍。至于空氣、水的污染,更是不知道增加了多少倍。《報告》指出“不幸的事實是,隨著經濟增長仍在全世界的繼續,自然環境的生態價值不但不能保持,并且有更快速度的惡化。”這使得世界的發展與生態環境之間存在著越來越緊張的關系。
如何構建以“綠色GDP”為核心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聯合國、世界各國政府、著名國際研究機構和不同學科領域的科學家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一直在進行著艱辛的理論探索。
理論上,綠色GDP確實要比傳統的GDP具有更大的說服力,但是直到現在尚無一個精確的模型或指標可與目前通行的GDP核算體系相拮抗。各家所提出的綠色GDP不是不全面、不完備,就是不可操作。因此,改造GDP的努力或完善綠色GDP的工作,任重而道遠。
摘自《中國科學發展報告2011》,牛文元主編,科學出版社出版。